《薩利機長:迫降奇蹟》─ 同生共死的指揮家

3

「我大個要做『Cool魔』(近年飛機師的代名詞)!」,也許這也是你小時候的憧憬,飛機師總是讓我們有份格外的崇敬。無他,只因在眾交通工具中,若發生意外,飛機的命喪率為最高。故此,從機身上的一顆螺絲到駕馭整架飛機的飛機師,都必須要求至一絲不苟。而電影《薩利機長:迫降奇蹟》的主角,薩利機長正是其中一位。

哈德遜奇蹟

電影為「哈德遜奇蹟」由起飛到迫降的6分鐘真人真事傳記。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起飛約一分鐘後遭受鳥擊,兩具引擎均失去動力,機身正每秒鐘往下降。機長薩利雖嘗試折返或急降於附近機場,但無奈引擎已無力赴往。此乃史無前例,更連模擬系統亦未曾出現的突發情景。時值,航機正處於人煙稠密的紐約市上空,任何絲毫差錯均將造成嚴重死傷。在這生死的瞬間,冷靜果敢的薩利機長,憑着超凡技術及40多年的飛行經驗,決定把飛機迫降在紐約市旁的哈德遜河上。結果,除少數人輕傷外,全機人員生還。事件由出事至迫降,全程僅僅208秒,不但成為航空史的奇蹟,薩利機長亦同時成為「國民英雄」。

若然領航者左右搖擺不定,豈能有平安的旅程?

英雄也有陰暗面

故事內容改編自該航班的機長薩利(Chesley Sully Sullenberger)和副機長Jeffrey Zaslow合著的回憶錄《Highest Duty》。雖說是改編,但導演奇連依士活(Clint Eastwood)忠實還原的敍事方式,加上Tom Hanks入形入格的演出,不但沒有失去重現事故的真實感,相反,因深入地揭露鮮為人知的點滴,包括兩位機長面對傳媒窮追不捨地訪問、現實生活壓力、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 的刻意刁難等內心掙扎及面對創傷後遺症時被幻象、噩夢和失眠等困擾,觀眾從更多角度得知事情原貌。

雖在傳媒前,薩利機長曾多次否認自己是英雄,可惜,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跟某些針對性報導的傳媒,卻沒有因此而放過他,立意要把他從英雄拉下來成為罪人,好使他們能交出漂亮的成績表。安全委員會委員,搜集大量數據跟專家意見,為要質疑飛機除迫降哈德遜河外,還有很多可行方法。透過質疑機長是作出錯誤判斷,將乘客放於險境,欲要讓兩位機長被迫停飛,失去多年於公司的建樹跟退休金。

外表上,薩利機長對自己的判斷滿有信心,自如地為自己的行動辯護。在委員會委員多番質問下,他堅守自己的決定是為確保乘客及其他紐約市民的安全,這無私信念,並表示有信心可以成功迫降。當他面對太太跟晚上獨個兒自處,經濟壓力加上委員會的壓迫和晚上不斷夢見飛機失事的創傷後遺症。這些內憂外患,喚出他內心的陰暗。害怕自己判斷出錯,不停地自我懷疑,再進一步擔心自身家庭及個人功過。其實,很多時人們誤以為英雄沒有弱點,但他們只是擁有堅定無私的信念,並且切實地實踐出來而已。

sammy sammy

除了背負者的責任,隨行者的同心才是成功關鍵。

領航者的重量

比起整個意外過程,電影更多篇幅在描寫薩利機長內心掙扎。事發後,薩利機長得到創傷後遺症,陷於看見經常飛機失事的幻象和噩夢之中。同時,當他被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不斷以數據刁難,又以左機翼的引擎被驗出仍有動力的結果打擊他當時充滿信心的判斷。但他身邊的副機師Jeff跟一眾航空公司同事卻無限量地,在各範疇上都給予薩利機長支持和鼓勵。

相信其原因不只因他們相識或是同事情誼這麼簡單。根據史實,副機師Jeff只是在事發前數日才認識薩利機長。當乘客身處飛機內,所有人仿如成為一個群體,而群體的領航者,就是飛機師。他必須要擁有過人的堅定信念,而其信念必定要以大局為重。試想像,飛機師若為自己的利益,罔顧他人的性命或先行逃生。又或隨便跟從其他人的言論,而改變航道,這樣對會是一場可怕的災難,更遑論相信他的專業了。人生也是如此,我們生活也是一種群體,也要達到一些目標。有時要達到這目標,我們要兜兜轉轉才能去到目的地。所以很多時候一個成功的群體,帶領者需要背起超乎常人的責任,並要確保群體安全地達到目的。當然,作為跟隨者,也要聽從這位領航者,令整體行動一致,不然的話仍會失敗。

故事的最後,調查委員會在聽取事發現場錄音跟更正的引擎損毀報告,一致贊成薩利機長當初的做法,更為之推崇。然而,他們真正尊重的是薩利機長這位領航者的信心跟判斷力。機師是帶領整體機上人員性命跟方向的人,若然他走錯方向或作出錯誤決定,後果必然不堪設想。同樣,在信仰中,我們也有一位領航者。雖然有時我們不清楚為何要走上一些曲折的道路,但若只此而失去對領航者的信心而你一言我一語的話,最終,我們都會不能共同去到終站。如我們把這飛機視為我們的人生,我們又是否有信靠這位領航者帶我們所走的方向、擁有跟隨他步伐的決心呢?

對,就一起對;錯,便一起錯!

sly_rl05_v10.6_grdfinal_rec709legal.00435111.tiff

機長有如指揮家,
無論對與錯,
他也要一力承擔。

被電腦主導的主腦們

兩位機長除了要面對創傷後遺症帶來失眠、幻象、精神緊張等內在衝突外,主要是面對調查委員會刻意刁難,質疑機長判斷錯誤,這也是最叫兩位機長苦惱之事。而他們的籌碼是一大堆專家意見和由電腦分析的數據跟模擬測試的結果。電影中,薩利機長憤怒地反駁這堆毫無感情的電腦數據分析,無法作為人為過失的證據,更要求委員會質問人為錯失時,請以人的想法出發。這正正是今日大多數人忽視的盲點,在互聯網資料爆炸的社會,人們接收的信息跟價值,往往建基於網絡。這樣,到底是我們控制科技,抑或我們被科技所控制呢?這實在值得我們反思。

4

為使命作準備

一如編劇Todd Komarnicki訪問薩利機長時所言:「薩利一直都為這個拯救奇蹟做準備,只是他尚未知道而已。」一個明瞭自身使命的人,會否有責任感地時刻作好準備,是個未知之數。若不然,當考驗來到之時,或許會事倍功半。薩利機長是一個好的提醒,他40多年來的鍛鍊,從不知道影響自己跟155條性命的考驗何時出現,而且發生於短短208秒之間。但他的責任感叫他時刻地保守行使命的心,方能在如斯緊迫的情況下,完成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我們又是否有這樣的覺醒?


薩利機長:迫降奇蹟
《電影心》人生熱線

1. 故事世界「奇處境」:以經驗成為救人英雄被質疑的內心掙扎。
2. 想不通的「大問題」:我的判斷是救了人或是讓人身陷險境?
3. 問題引伸「大災難」:陷入自我懷疑,失去應有的判斷力。
4. 災難的「解救法」:堅定自己的信念及判斷。
5. 標誌性的「符號信息」:成功停在水面的飛機。


sammy

飛機迫降水面,難以預期的困難

飛機迫降水面,並非罕見,去年台灣復興航空的空難,相信不少讀者仍記憶猶新。電影一而再地提醒觀眾,在無罹難者而成功迫降水面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到底機師會遇到什麼困難呢?
1. 飛機撞擊水面的力度,令水瞬間變硬,帶來一定的破壞性。
2. 水面的浪花不如地面般可以預期,若未能調整機身,以機頭或機翼先降於水面,水的密度造成拉力,會導致飛機翻覆或解體。
3. 當水湧入機艙,生還者慌忙逃生下亂打開艙門,加速機身下沉。
4. 機艙外生還者需面對低水溫、脫水或救援未能即時到場等問題。
飛機迫降水面,並非罕見,去年台灣復興航空的空難,相信不少讀者仍記憶猶新。全美航空1549只是薩利機長跟各救援團隊合力在哈德遜河上創造奇蹟而已。

袁文輝

《電影心》編委會主席

tmelogoCTV1


 

分 享 連 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