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辛無薪仍然甘心 讓「無家者」有家的溫暖 嗎哪餐廳

Artboard 5

 

各有各背景有波折劇情——請放心,我願細心傾聽;

與你共走過夜晚,悲傷裏共撐,期望你傷悲會消減……

——〈家〉歌詞節錄 

 

「五年前在大埔開設嗎哪餐廳時,每天都會哭,因為太辛苦了。早上7時半工作到晚上10時,做足七日。」充滿使命地開展,卻無奈因經濟壓力倒閉。原以為要放下夢想,上帝卻輾轉讓方達賢(Leo)在觀塘翠屏道浸信會內開設新的嗎哪餐廳,不僅聘請無家者、戒毒人士、更生人士、曾入男童院的少年、輕度弱智人士及自閉症人士,更在日收入只有一千的艱難時期,仍堅持每月派近萬個飯盒予長者及有需要人士,八號風球仍堅持風雨中送飯。

或是居無定所,或是心靈飄泊,這些身體或心靈的「無家者」,正是他們的服侍對象。在別人眼中,這裏既是餐廳,也是社福機構,也像是一間無牆教會。然而,對一眾餐廳員工和無家者而言,這裏供應一日三餐,更有上帝無條件接納的愛,這就是家──是讓他們身心靈終能泊岸的避風港。

 

閉上你眼睛再找到共鳴──請放開,再用心感應;

       共經歷一切情況,不管到何方,仍舊以禱告作依傍……

 

Text_Ginny

Photo_Andy

每日以淚洗臉 從不放棄派飯初衷

嗎哪餐廳(嗎哪)的總幹事Leo,現在才三十多歲,但過往十多年已仿如走過半生。曾吸毒、入黑社會、兩性關係混亂、與家人關係疏離;那時二十多歲的他擁有五間店舖,有車有樓,表面光鮮,內裏卻空虛無光。直至成為基督徒,終校正生命方向,撇下過往惡習。「豈料上帝說不收貨!祂說值得擁有我的全部——我當時的感覺是這樣的。那時,短短三個月內,我所有生意變為負債。」

化整為零,他決定在大埔開設社區飯堂,心靈也曾流浪曠野的他,信主後身心靈終於「回家」,也就透過每天派飯,給予人「家」的溫暖。雖仍為老闆,但卻苦不堪言——每天工作逾14小時,做足七日,但卻無糧出,開頭辛苦得每天痛哭。「只能不斷祈禱、讀經、靈修,就這樣熬過一年,慢慢由每天哭,變為每星期哭一次,又變為每月哭一次,最後不哭了。每次禱告完,又覺得第二天有力繼續做。」儘管自己甘願不出糧,但餐廳仍在虧損累累下,無奈倒閉。「那時嚴重地『食軟飯』,太太養我之餘,還要幫我還債,最後連媽媽的樓都按了。」但Leo卻與家人關係越來越好,全因他信主後心性已改變,過往忤逆不再;父母和太太知道他押上一切只為服侍,亦甘願毫無怨尤地支持他。

有汗出無糧出 餐廳上下堅持嗎哪使命

舊餐廳倒閉後,他便往神學院退修,傳道人送給他書籍《雅比斯的禱告》:「我心想,如果我真的求上帝的國和義,祂就會擴展我的境界。於是我禱告說:『做了兩年與祢相關的事工,我發現已回不了頭!不想再做其他工作了,因為那些與祢沒有直接關係。』」然而,在經濟上,他除了三四十萬債務外,可謂一無所有。他卻輾轉認識了不同教會機構及弟兄姊妹,克服重重困難下,最終於觀塘翠屏道浸信會內再開設嗎哪。

香港的貧窮懸殊有多嚴重呢?以觀塘為例,離嗎哪腳程10分鐘,便是價格逾千萬的豪宅;附近天橋底下,聚集的卻是身無分文、各有故事的無家者。餐廳開業不久,政府亦發表了「貧窮報告」:貧窮率達27%的觀塘是香港最貧窮的地區。Leo暗忖,上帝奇妙地安排他們在觀塘區開店,確實將扶貧使命交托到他們手中!他們堅守使命,在今年疫情最嚴峻之際,每月派出近萬個飯盒;同時嗎哪的經濟狀況也很嚴峻:堂食營業額,最低潮時只有每日一千元,完全不足以應付派飯開支及員工薪酬。

「1月時,我已向員工預告餐廳3月倒閉。因為嗎哪沒錢了,我也沒錢了。」員工卻不捨這個家,對他說:「以前的蒸氣火車,只靠車頭拉動全車前進;現在是電力火車,每卡都有動力的,Leo,你不要自己揹起所有重擔,我們一起揹吧!嗎哪這個地方很好,我不出糧也可以的……總言之嗎哪不要倒閉就好了。」Leo說:「當時真的很感動,但還是沒錢啊!」後來因各媒體報導嗎哪的故事,吸引不少人前來光顧及奉獻,甚至有專業人士擔任義工,眾志成城下,終讓嗎哪暫時捱過難關,甚至Leo出了五年來第一次糧。「我沒有故意邀請報章訪問,是他們找着我們的。嗎哪能堅持下去,是一個神蹟。」

 

家——全憑它不怕風雨,就在這家,

 重新去建立安慰與寬恕;同經挫折與歡愉;

 共建這家,同行有着你不怕。

 

老闆夢破碎 上帝器皿願意搏盡無悔

嗎哪的員工上下,各有故事;相同的是,每個人都經歷破碎與重整,蒙上帝重塑陶造,成為願意謙卑分享愛的器皿。大廚黃俊傑(阿傑)中一輟學,在中港兩地做廚十多年,曾開設紋身店和餐廳。「兩次做老闆都失敗收場,當時覺得夢想和人生已經破碎了。」正當阿傑思索人生路向時,偶然間在網上讀到Leo的訪問,深受感動。一年後經朋友介紹,終於認識了Leo。

當時Leo心裏盼望上帝預備一位懂得煮長者中式飯餐、帶敬拜、與年輕人溝通的廚師,阿傑正是最佳人選!於是阿傑加入團隊。「最初Leo想用$20賣飯餐,那時團隊中只有我一個是有經驗的廚師。我反覆思量,只覺得實際運作上不可能賣$20飯餐!但他是餐廳的領航者、異象的持有人,我們就一起求問上帝,然後思索如何運作,事就這樣成就。」

阿傑也學會了信心的功課:在危難關頭決定與Leo同心,甘願不出糧。「今年3月,Leo將銀包最後一塊錢也拿出來了,並計劃餐廳結業。我心想:由籌備到開業,過程這麼艱難,經歷上帝這麼多神蹟,難道就為了今天倒閉嗎?如果是這樣,我也會順服。但我覺得自己未『去盡』!我未拿盡所有最好的獻給上帝!如果我不出糧,可以嗎?求祢了……求上帝不要讓嗎哪結業。」最終餐廳渡過難關,信心的功課,既苦澀又甜美。阿傑亦堅守使命,不僅在餐廳擔任廚師,更會走出廚房,在團契帶領敬拜、主動關顧同事和食客。Leo笑說:「他身上有很多紋身,比較壞的年輕人也會很喜歡他。」

昔日問題少年 今日上帝寶貴兒子

在嗎哪的廚房裏,還有個特別年輕的小伙子Ivan,如同這個「家」中的小兒子般,活力總是爆棚。過往曾入男童院,甚少體會家庭溫暖,也不懂表達自己的感受;一個煎蛋也不懂的小伙子,加入嗎哪後,竟成為西餐能手。「這是我的第一份正職,很開心可以與大家一起工作。」慢慢與員工上下熟稔,更視另一位同樣名叫Ivan的大廚及Leo為屬靈父親。經歷安慰與接納的他,由不苛言笑,變得常常傻笑說冷笑話,性格180度轉變。

「我想對Leo和Ivan叔說:謝謝你們。謝謝Leo給我機會在嗎哪工作,謝謝Ivan叔教我這麼多。」不僅在嗎哪工作,Ivan亦認識了上帝,參與每星期的團契之餘,也愛聽詩歌。「我最喜歡〈登我主的聖山〉。」歌詞如此寫着:「耶和華如此說:『有一族裔事奉主,不倒退。』心中驚覺:我已有這召命,此生盡力熱愛主,不減退。」不論在嗎哪還是上帝的眼裏,他也是蒙上帝揀選的寶貴兒子。

放棄高薪厚職 年輕社工走進軟弱人群

除了一眾弟兄,也有數位嬌小的姊妹同心服侍,其中社工潘錦雯(阿雯)是10月才正式加入的新力軍。過往六年輔導高危青少年的她,深感社會資源不足,在舊工作認識Leo後,幾經禱告終決定走出安舒區,毅然加入嗎哪無薪服侍。「工作六年後,我思考能為社會多做些甚麼;來到嗎哪後,Leo對我說:『你不要思考想做甚麼,來到後自然能經歷上帝的工作。』」

沒有一般社福機構的層層架構,阿雯能直接與無家者傾談,甚至家訪,了解他們的需要,提供更貼心的援助。雖正式加入嗎哪才十數天,但阿雯已深感上帝的恩典。其中一位獨居伯伯是長期食客,近來身體虛弱,在嗎哪吃過午餐後,晚餐已無力再到嗎哪買飯。阿傑一次到伯伯家裏打掃時,恰巧碰見一位同層街坊,正是餐廳熟客,他更一口答應幫伯伯買飯!阿雯和實習神學生迅即安排家訪,特意自費購買燒味上門,豈料窮乏的伯伯竟同時斬料加餸!伯伯將最好的與他們分享,待他們如同家人般愛錫。付出愛,只因在嗎哪感受過愛;這份回應,令阿雯相當感動。

擴張服侍境界 在窄路仰望上帝嗎哪

經過艱難的一年多,曾歷瀕臨倒閉危機,嗎哪卻從沒因財困解僱過任何一位員工,甚至為了環保,堅持使用成本較高的外賣餐具、紙飲管。現在更憑信心,計劃增設新事工——服侍劏房戶,對內則開設食品工場,聘請更多無家者。Leo說:「要確保大量製作的食品質素,必需設立食品工場,處理繁複的食品工序,這樣既能增加派飯量,也可增聘人手。」

僅靠客人光顧正常飯餐,並不足以維持嗎哪營運、員工薪酬、優惠飯和派飯等開支,有心人捐獻物資和奉獻金錢尤其重要。現計劃招募長期義工隊,一同擴展服侍範疇。「《聖經》教導我們要作鹽作光、賙濟貧窮、俯就卑微服侍對方,做義工是服侍,並非娛樂,與無家者的關係亦非見一兩次就能建立的;所以希望義工能每個月服侍數次,承諾持續最少一年。」

「上帝說,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祂。如果有天嗎哪要倒閉,也是上帝要收回。但一天祂不收回,我們就不會放棄。」Leo同時在神學院進修基督教社關服侍學碩士,裝備自己迎向更多服侍。小小的團隊,面對極多有需要人士,不免覺得力不從心;然而,昔日《出埃及記》中,以色列有多少人民,上帝就賜予多少嗎哪!憑信心踏上窄路,沿路雖荊棘滿途,但上帝豐足供應,憑信必時刻臨到。

後記

截稿之際收到消息:文中獨居伯伯終於決志信主!Leo分享:「彷彿聽到天堂中天使都為伯伯信主而歡呼,伯伯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是次能以文字輯錄不同的生命光影,感謝一位認同媒體宣教的弟兄愛心奉獻支持,盼望不同的故事激勵心靈,亦鼓勵眾讀者能禱告記念與支持受訪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