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上絕路 父母值得反思的盲點

AR-170329763_meitu_1

「他們在生的父母,往後要承受的痛苦,不是一兩天的事,是一輩子,一輩子活在自責之中。」——李光興,會考狀元、失聰女教師李菁的爸爸,李菁於2008年跳樓自殺 (資料來源:《明報》〈假如女兒沒有跳下去⋯⋯〉,2016年3月13日)

由孩子呱呱墮地的一刻開始,作為父母的幾乎每分每秒都在掛心着自己的孩子,擔心他是否吃得飽,擔心他為何夜歸,擔心他將來是否能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為骨肉含辛茹苦把他養大,他卻決絕地走上不歸路。面對孩子自殺,父母除了悲痛,還要被一道想不通的問題纏繞着:我那麼愛你,為何你卻不願意為我活下來?

逝者已矣,這揮之不去的問題,孩子永遠不能回來解答;然而歸納各學者專家和「過來人」(曾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的分享,以下是親子相處之間常見的盲點:

讀書不等於前途

  • 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每天的生活大多只有學業和家庭。可有想過,孩子在學校已經要面對功課的壓力,假如在家仍然因學業面對家人過分的壓力,他們的生活便只剩下學業?
  • 部分父母認定唯有「讀好書」才得到光明前途,對教育的重視為子女造成壓力。但事實上,是否只要「讀好書」便能夠在社會上生存?生存是否只為了買樓、有一份好工作?

關心不等於愛

  • 話是說了,但並不等於溝通。有些父母以為說一些關心的話就是愛的表現,但假如表達不得其法,對孩子尤其是青少年來說,那些關愛的話可以是嘮叨甚至是干預,久之不但親子之間沒有愛的建立,反而令孩子對父母鎖起心扉,以為父母不愛他們。

管教方式過嚴

  • 關心不等於愛、說話不等於溝通;同樣地,管教不等於教好孩子。每位家長管教孩子都是出於愛,可惜「為他好」的出發點,不代表使用的管教方法是對的。就像李菁跳樓之前在遺書寫道:「對最疼愛我的父親,我只有憎恨和恐懼」,她知道父親李光興愛她,然而同時憎恨他。李光興自言最愛的女兒是李菁,在她死後,才猛然醒覺因為太愛女兒,才用錯了管教方法。

複製上一代的錯

  • 縱然很多人小時候對雙親的溝通和管教方式有不滿或不解,但當長大後,不知怎的仍然在教養孩子時不自覺地重犯上一代的錯。例如體罰,美國有研究發現,兒童時期受過體罰的家長,傾向打孩子的比率比其他家長多50%。父母們不要以為「以前父母都這樣對我,現在還不是好好的」,二三十年前的社會環境,豈能與今日比擬?請接受時代已變,應站在孩子的視角了解他們的壓力與感受。

一個充滿愛的家,是孩子的避風港、是他們生存的理由。

e882bae7998c-e9bc93e58bb5-26

絕望時,我在想什麼? 周佩波

到底一個人在絕望、感到無路可走之時,心裏在想什麼?

曾經八次嘗試自殺的周佩波(Wayne),認為當人去到這一步,對任何人都不再信任,任何說教的話也無法救他,唯有一個願意真正聆聽自己的人,才能在照亮孤獨的心靈,在絕境中帶來希望。

Wayne自小在不健康的家庭成長,常常被父母打,在學校又時常被同學欺負,加上家事在社區中流傳,被村裏的人嘲笑為孤兒、乞丐,各方面的壓力煎熬下讓他覺得沒有出路,希望了結生命。他試過八次自殺,「有一次我在村內吸了煙,喝了酒,就躍下河裏,差點被泥巴水淹沒;又有一次,我在牆上跳下來,撞落於固定石屎乒乓球桌,然後休克了。這兩次自殺最嚴重,我感到自己很無助、很沒用,而且老師也跟我說:『你永遠不會有前途和希望!』那時我不論情感和人生都沒有出路,也不懂事,所以不斷尋死。」

直到他遇上一位基督徒老師,最後因為基督信仰而得到釋放。Wayne以自己過來人的經歷表示,最能夠幫助絕望者的是一顆同理心,絕望者需要同行者,而不是說教者。「對一個企圖自殺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是一個願意聆聽和明白他的人,而不是用說教的方式和他對話,這是情感上的出口。千萬不要說出禁忌的話,不要說教,也不要口號式去說,例如『你連死的勇氣都有,為何沒有勇氣生存下去?』對於自殺者而言,死是不需要勇氣的,因為他們已經死過,從地獄走回來,這些說教的話是沒有意思的。」

Wayne認為當人去到絕境,已很難去相信別人,若對方知道你是同行者,對你有無比的信任,便應該珍惜這份信任,給予對方鼓勵和讚賞,支持他找一些自己熱衷的寄託,突破感情的出口。「例如當年我喜歡寫詩,教我寫詩的老師是基督徒,老師就教我把不開心的事情寫下來,用不同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令自己覺得人生有希望。」那位基督徒老師還帶領Wayne認識神,讓他慢慢懂得透過禱告,從信仰得釋放。

「無論在香港或世界上任何社會,都一定有一套所謂的社會準則去評定人的成功和失敗。為什麼考試100分才叫好?為什麼一定要考到7科5**?當你工作了一段時間,你會發覺那些成績其實沒有意義的。有關Solve-Skill Training的部份、EQ、AQ、與人相處等,有很多技巧其實是書本沒有教導,但卻是非常重要的。」

Wayne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專長,「如今我作為家長,我對女兒的要求只有三個:愛神、愛人和快樂。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結連也相當重要,要他們明白如何去面對逆境,例如她今次考試得20分,比她上次多得10分,這是進步了百分之百,只要她的表現有進步,就要讚賞她,令她建立到自信的同時又有抗逆力,不用理會社會的一套成功準則。過程中,孩子也會知道父母就是自己的同行者,會與他們一起面對和解決問題,他們從不孤單。

(詳細內容請參閱第119期《天使心》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