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光」─ 重整生命,「住」出光明人生

 

光房孩子快樂忘形在空地塗鴉,畫出一抺抺的粉筆畫
光房孩子快樂忘形在空地塗鴉,畫出一抺抺的粉筆畫

近日,城中熱話電影《一念無明》,戲中無論是住在私樓的樓奴,還是迫在劏房的住客,都因「房屋」問題而飽受情緒困擾。觀眾們深感共鳴,全因當中見到你我的影子,並在灰暗的前路上看不見明天。

恰巧,香港有一間以《創世紀》1章3節「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命名的社企 ─「要有光」,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偉業(Ricky)希望以微薄的力量,協助基層在這混沌環境中安定下來,使「房屋」再次代表希望和光明。

「要有光」理念:
推動社會地產,透過民間力量為有需要人士,以短期社會房屋配合適度的介入,透過參與「生命再定向」計劃,重建人生,提升房屋社會效益。

「要有光」服務範圍及模式:
「要有光」現提供「光房」「光屋」兩種住屋單位,入住年期同樣以最多三年為限。所有租客申請均須經由社工轉介,並承諾「盡責任、幫自己」。租客(街坊)入住前必須經過面試,並分階段接受機構的生命經理檢視進度。

同時,機構向有社會責任感的業主承包單位,為有責任感的基層家庭作出租賃配對。業主訂立租客能負擔的租金,租客則以有權、有責、有時限的方式,自力更生。

「光房」:是全港各區業主提供的住屋單位,透過一屋多伙合租模式,以可負擔租金租予有住屋困難的單親家庭,家庭成員必須是媽媽及子女關係。
「光屋」:位於深井,為前紗廠宿舍活化房屋,一屋一伙設計,以可負擔租金租予有住屋困難的三人或以上家庭,家庭成員必須是夫妻關係及父母、子女關係。

「要有光」提供改變生活的四個元素:

  1. 給予足夠的空間,讓租客重整思緒。
  2. 給予足夠的時間,讓租客生命成長。
  3. 租客需定下人生計劃,不斷嘗試。
  4. 租客需配合生命經理,不時作出人生管理。

 

光屋家庭開農曆新年派對,共享自家種植生菜羊腩煲
光屋家庭開農曆新年派對,共享自家種植生菜羊腩煲

美好的生命之殼
衣、食、住、行,都跟人生密不可分,為何特別看重「房屋」?「『房屋』是一個盛載生命的殼,當中包含生命如何成長、自我才能如何發揮,還有父母、夫婦、子女等的關係,是個充滿美好的事發生的地方。房屋可以綑綁一個人,同時也可推動一個人前進,成為提升人生的工具。」Ricky娓娓道來。

「曾幾何時,我們由木屋搬到公屋,再到買居屋及私人樓宇,『房屋』曾是快樂和希望的代表。但不知可時,這成為邪惡和霸權的代名詞。更有不少人因住屋的憂慮而扼殺了創意。其實在戰後的香港,當時有不少工廠和教會設立宿舍或房屋,所以,今日我相信民間機構亦可善用其靈活性,跟政府合作,希望將這困局微微鬆綁。」

有別向政府取地建屋,機構專注那群欲以手上的物業行善的業主。「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這不是新鮮事,但於現今的地產系統,業主跟中介很難找到需要的租戶和不跟市價出租房屋,況且,今日的市價早已脫離合理水平。」Ricky苦笑地說。「當時我觀察到這情況,便想建立機構跟業主接洽承包單位,再跟合適的受助者配對,但估不到這是個微妙的旅程。」

尋找行善的上主
Ricky雖從商多年,但從未涉足地產範疇,腦海中的新概念,當時世上更無先例可循。如何找到相信自己理念的業主,願意交出物業承包呢?這成為他當年最大的難題,亦是至今讓他最感恩的事情之一。

「當年我在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的一個聚會中,大膽地講出這個想法。有幸遇上一個同樣為改善社會而冒險的業主願意跟我同行,成為計劃中第一個業主。」Ricky邊回想邊說。

「要有光」於2010年正式成立,籌備兩年後第一間「光房」開始試運。因擔心計劃得不到支持,故Ricky在試運半年,確保營運合乎專業水平後,始接觸傳媒跟社福界。「豈料,報導出街後,辦公室的電話便沒有停過。願意參與計劃,提供物業的業主一個接一個,直至今日。在這創新的想法下,機構能維持至今,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恩典。」

 

光屋設計手工房,讓媽媽學習縫紉發揮所長
光屋設計手工房,讓媽媽學習縫紉發揮所長

鄰里,這件美好的小事

鄰舍對談在今日的香港買少見少,但「要有光」卻刻意營造鄰里關係,舉辦耕作小組、縫紉小組等,透過彼此互相幫助守望,共同成長。

「現今生活中不少事都以錢去解決,例如:家中無人照顧小孩便請外僱,小孩要社交就上Playgroup、成績不好便要補習。但在數十年前,鄰居之間互相幫忙,問題便可解決。」有見及此,「要有光」便營造一個便利環境,鼓勵鄰居之間分享生活智慧、工作介紹,漸漸產生正能量。」

「記得曾有位街坊希望成為保健員。我們便介紹另一位在行內工作的街坊給他認識,他倆談到行業的苦與樂及照顧子女的經驗,這比專業的諮詢更貼身、合用。」

人生轉角,生活再定向

「要有光」除了協助街坊解決住屋問題外,還為街坊安排「生活再定向」,訂立新生活計劃,例如提供理財教學、工種介紹等,亦擔任督導角色。「街坊們大多都是工人階級,只是在現實中的今天無法生活。或許,他們因欠缺自信或未夠完善的生活方式等,增加了脫貧的難度,從而自我否定,無法走出灰暗的困局,認為人生無盼望。」故此,機構十分看重「生活再定向」,讓街坊在減輕住屋壓力後,能善用租期,靜下來了解自己的強項,改變生活方式,並學習尋找具體的新生活方法。

「記得一個丈夫意外身亡的家庭,留下生意的債務給剛確診癌症的妻子及兩位十多歲的兒子身上,整個家庭根本無法支持下去。他們入住光房後,在職員傾談下,兩兄弟看到自己年輕力壯的優勢,決定在暑假後離校,投身建築業,母親則專心治病。不出兩年,他們便能遷出及脫離綜援,兩兄弟拯救了自己的家。」這是幅看見光的美麗圖畫。

 

撰文:珮群
攝影:由受訪者提供

(原文刊登在132期《天使心》月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