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心靈小說《小屋》作者William Paul Young 我遇見一位怎樣的上帝

William_fb

有人說:一套好的電影是能打動觀眾、值得反思,且令人回味,相信一本好書也是如此。近期上映的電影《天堂小屋》是一個好例子,電影改編自原著小說《小屋》。作者威廉.楊格(William Paul Young)曾說過:「『小屋』是你隱藏自己的身份、沉溺和秘密的地方。為了處理我的羞恥和痛苦,我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身份和虛假的外表,但這虛假的外表終會塌下来,而我們必須在這『小屋』而不是別處尋找神的愛。」是次《天使心》亦邀請到威廉.楊格接受採訪,藉他的自身經歷向大眾剖白。

以經歷成就《小屋》

《小屋》一書講述一位父親麥克與孩子們到山上露營,就在他前往拯救遇溺的兒子後,發現小女兒美思意外地失蹤。經過警察多番搜查後,在山中一間小屋中發現了美思那染了血的裙子,卻不見屍首,使麥克認為女兒經已受害及離世。悲痛不已的麥克一直怪責自己的疏忽,未能原諒自己。一天,他竟在暴風雪下收到署名「老爸」的信,「老爸」是麥克妻子南對上帝的稱呼,邀請他到美思遇害的那間小屋碰面。麥克毅然獨自前往,在小屋內與老爸、耶穌和聖靈相遇,經過相處後,從中被醫治、原諒自己、得到內心傷痛的釋放。

威廉.楊格於1955年生在一個加拿大傳教士的家庭,小時候跟隨父母前往新幾內亞的部落傳教,被當地人的長期性侵。青少年時期與家人同返加拿大,他後來入讀神學院,性格暴躁的父親曾以暴力對待他,使他活在陰霾下。成年後搬到美國,曾從事保險業、建築業、電訊業、食品加工業等各行各業,婚後育有六個孩子。

2010 10 14_2445_edited-1 copy 
《小屋》意外面世

「我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這些年來,我會將所寫的故事、歌曲和詩詞當作禮物送給家人和朋友。我的太太在四年間不間斷地要求我為六個孩子寫一個故事,且寫下我對上帝的看法。當時身兼多份兼職的我,利用上、下班乘火車的時間寫下這個故事,並於聖誕節時把故事列印出來送給孩子們、太太和朋友,卻從沒想過會公開出版成書。」

這本原意只是送給家人、朋友的小說作品,在威廉.楊格兩位朋友的鼓勵下,共同幫助他四出尋找出版社發行小說,卻不獲賞識,遭到26間出版社一一拒絕。2007年,他們共同成立出版社自行發行。在宣傳上只謹謹用了300元美金,靠着大眾口耳相傳,獲得好評,使銷售量不斷攀升。後來,《小屋》一書蟬聯《紐約時報》71周冠軍暢銷,全球售出超過40國的語文版權。當時的《紐約時報》更指出《小屋》只靠口耳相傳,卻打敗了在四星期內賣出350萬本同期的暢銷書籍。

william_p_young_01

跨越宗教的反思

《小屋》出版後引起大眾熱烈討論與迴響:有讀者以此書與《聖經》中的《約伯記》做個類比,有讀者指這本書涉及不少宗教與哲學層面的觀點,是風格獨特的一本小說,亦有讀者藉小說重新經歷了一次「受傷、被愛、悔改與原諒的過程」……

最具爭論的莫過於書中以黑人女性代表上帝、亞裔女性代表聖靈及以中東男性代表耶穌。作者對此作出回應:「以黑人女性代表上帝的本意從來不是為了『定義』上帝的形象,不想以既定的白人、慈祥老人等形象展現。從基督教神學的角度來看,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是顯示出自我奉獻與愛的關係,沒有既定形象。我相信只有與上帝建立關係、體會到上帝的愛才是最大的領受。」

上帝介入的醫治

威廉.楊格童年時曾受過傷害,因此不難讓人聯想到小說主角麥克。在訪問中,威廉.楊格提及到在他寫作這書時,把自己過往的經歷投射在麥克和美思身上。他剖白說:「我就是故事中的麥克,需要與神建立一個不受種族限制的關係。上帝拆毀了我與祂之間的隔膜,因着耶穌使我們有更美好、更親近的關係。另外,我也是美思。在故事中她受害和被殺,正是反映了我童年時期的創傷,這情況下只有上帝才能帶領我走出陰霾。」

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心靈釋放、被上帝所醫治。威廉.楊格對此也有一套他對上帝如何醫治內心創傷的看法:「童年創傷並非是一個可以快速或自我解決的難題。靠着自己的能力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我們需要與上帝連結,讓上帝介入當中,開啟祂的治療旅程。除此之外,上帝也讓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如家人、朋友等讓我們更認識自己,這亦是上帝另一方面的治療。雙管齊下的方法使我們透過上帝的能力被釋放,不再被傷痛所綑綁,使整個人的身、心靈都變得煥然一新。」

……

(詳細內容請參閱133期《天使心》月刊)

撰文:Jodie Ho
攝影: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