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之道-景入桑榆

img1

「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參《撒母耳記下》23章5節)

在《聖經》的記載中,大衛是一個經典的傳奇人物,他的一生有起有跌,有風光之時,亦有失意或犯錯的時刻。大衛生於耶西之家,小時候是一位牧羊人,然後,因着生命對神的敬畏,在神蹟般的經驗底下,在人生才不過三十歲的時候,就登基成為以色列國的第一任君王。《撒母耳記下》22章的詩篇正是大衛登基時寫的,反映大衛看他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公義、完全、清潔、慈愛。他在三十歲時認為自己作王是上帝的賞賜,寫得很有把握。

年輕時的大衛行為正直、作事公義。他兩次不伸手加害於掃羅,只因為尊重他是神的受膏者,這樣的敬畏沒有誰可以相比。所以他可以說出這一番話:「慈愛的人,你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清潔的人,你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你以彎曲待他。」

然而來到人生的下半場,大衛自己及整個家族忽然像變了調的歌譜一樣,忽然由光明步入黑暗,首先由色心起而殺害烏利亞搶妻、衍生而來的暗嫩姦妹、押沙龍叛變等事件出現、然後國勢與家道同時中落,最終流亡異地達十年之久才能重歸國土。作為當日,甚至現在的以色列人的眼中,大衛毫無爭議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但他在晚年時,毫不掩飾這段不堪回首的片段,以致當他回憶起自己的失敗、墮落、及晚年面對的唏噓……大衛回顧自己的一生,在七十歲之時,他說了一句肺腑之言:「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

事實上,人無完美,事無完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或許都有自己風光、得意之時,又或者,我們亦同樣有自己的遺憾、失意,並在回憶起失敗、錯失之時,如大衛一樣,有一種同樣唏噓的慨嘆:「我(的家)本來並非如此的,如果我……」

o-OLD-MAN-ON-BENCH-facebook

當人到晚年,很多人會面對「老年危機」,其意思是指六十五歲後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當中會因為感到人生已進入倒數階段,認為自己開始步向死亡,相信身體會變差、工作上無希望、理想無法達到。出現的情緒包括:混亂、失望、無助、恐懼、沉悶、被困及不滿現狀。而在這情況下,往往出現兩極的情形,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着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着絕望走向死亡。

但令人感慨的是,香港雖然是全球富裕的國家,但2013年全港每十萬人有12.3人死於自殺,其中60歲或以上的年齡組別,自殺率為每十萬人有21.6人,比歐美國家高兩三倍。

當中,抑鬱症是老人自殺背後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因為長者身體經歷一些變化,加上香港貧窮問題不斷惡化,有三分一的長者生活於貧窮線之下。所以,當長者步入桑榆之年,沒有生產力及勞動力,無復當年之勇。在經濟上,舉步維艱;在心靈上,出現存在價值的迷失,導致患病。

但《聖經》卻提醒我們,大衛雖說「我家在神面前並非如此」,他並不是在絕望中等待死亡,反之,他在結尾刻意提到「神卻與我立永遠的約」。「祂卻與我立永約」一方面是回應大衛認為自己有錯的地方,但神仍然愛他。 另一方面,聖經別有匠心的,透過大衛的一生,教我們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學會看重的應該是神的永約多於自己的人生。

       人如何能學像大衛一樣,將生命的焦點與榮耀指向神?

      人如何在紛亂的人生中站立得穩?

      人如何在無常的人生中看見神的旨意?

曾經看過一篇散文蠻有意思:「身邊的人要相互珍惜,因為每個人的時間會愈來愈少,最終還是要互相分離。不要爭執,不要鬥氣,好好說話,相互理解。好好珍惜對你好的人,失去了,怎樣也找不回來;離開了,互聯網也聯繫不上。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或長或短;生活,每個人都在繼續,或悲或喜;人生,每個人都在旅途,或起或跌。人無完美,事無完滿。有些小人,你不須計較,計較會煩;有些瑣事,你不必在意,在意會疲累。世界很大,人心很細,怎可能沒有遇小人?紅塵很深,人世浮華,怎可能没有心煩事?想得淺一點,活着就該隨遇而安;看得淡一點,頭上就有一大片藍天。誰都會害怕失去,因此是拼了命的珍惜,後來卻還是甚麽都留不住。人到老年,還是順其自然吧,無可奈何也好,心態淡然也罷,認認真真地活在當下,自然發覺生活也並不是那麽難捱。用心數數,我們的生命已經過半,還有多少日子讓我們浪費?讓我們消遣?讓我們感嘆?好好的活着,簡簡單單地過好老年的每一天。」

當人懂得生命的限制,世事的變幻與時間的可貴,願我們不是停留於過去的風光,而是相信神應許的明天,相信愛而不相信恨,相信盼望而拒絕活在懊悔中,在那裏,生命總有從神而來,出人意外的平安。

同樣,《聖經》多次提醒我們,在大衛身上,不要只看到他的立志、掙扎、成就、失敗,而是看到神在真實的生命當中如何拯救、施恩、憐憫。很多人對信仰有一種誤解,以為信了主的人,每一個都是完美。但更真實的情況是,無論是處於風光或是失意,敬虔或是跌倒,神的愛仍然向人發出呼喚,神仍然會持守與人的約。

今天那向我們發出呼喚跟從的上帝不必我們完全、清潔、正直。以致我們的一生不應也不用僅限於停留在大衛的成就或遺憾之中,而是可以着眼於神與人所立的永約。

最後,願我們手中的福音不獨是為着仁愛、公義與信實而始終如一,也願我們的眼目,定睛着那無論是心靈或是肉體被囚的長者,願他們在主裏得着釋放與平安,願神輕撫他們的傷痛,也願神顧念他們在塵世之中的旅程,即使再微小,主必不輕看。

TEXT/ 鄭家輝牧師
PHOTO/ 互聯網

(原文刊登在135期《天使心》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