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是為自己 還是為上帝?

shutterstock_1659893_meitu_1

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周都會參與崇拜,但崇拜的風格各有不同,有時更引來爭議。機構Alpha & Omega特別邀請了美國印第安納州衛斯理大學崇拜及牧養事工教授康絲丹斯卓俐牧師博士(Dr. Constance Cherry)分享,她的著作“Worship Architect”曾經被超過一百二十五間專上學院挑選為必讀的書目。這次三堂的崇拜研討會,創世電視也全程輯錄了演講的內容,現節錄她分享的崇拜五大迷思。

迷思一︰風格就是內容

風格和內容一定不可以混為一談。內容就是崇拜的材料,幫助我們集體和上帝進行對話的事情,例如︰讀經、祈禱、唱詩、見證、主餐、奉獻、安靜等,但風格並不是我們所做的事情,是我們用以表達所做的事情的手法,或者你聽過別人說,我們教會想推行比較沒這麼拘禮的崇拜風格,但通常那個教會會立刻開始改變內容,縮短講道,加長唱詩的時間,刪除一些祈禱,不再有奉獻的程序。你可以看到這些領袖都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以為採用一種風格的意思就是轉變內容,相反所謂沒這麼拘禮,其實是和你祈禱的方式,而不是你有沒有祈禱有關。風格和你做甚麼是沒關係的,風格是和你怎樣做那些事情有關。

迷思二︰風格就是結構

結構是和崇拜的內容次序有關,是和我們的崇拜怎樣組織有關。一個好的、有邏輯的結構,可以支持很多不同的風格,我們為崇拜所選擇的結構、設計是要支持我們和上帝的對話,但單單這些結構,不會是正式或者沒這麼正式,結構只是純粹崇拜元素的排列,有時候有些領袖會告訴我,他們想改動崇拜的程序,這樣做只是為了要令崇拜活潑一點,所以他們隨意把崇拜程序轉換位置。但如果他們這樣做,上帝與人之間的對話就會變得混亂和不連貫。那麼結構是什麼呢?結構就是讓我們和上帝的對話有一個合理的流程,風格是我們講說話所用的言語,是要有秩序的。如果我們以風格為首,其他東西可能混亂了。

small-1

迷思三︰風格和音樂有關

很多時候,教會看崇拜成功與否是看音樂是不是成功,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期望,是放錯了重點。因為風格相比音樂口味是更加廣闊的。有些人將唱詩的時間視為敬拜,而講道則不是敬拜,我們需要被提醒,講道也是敬拜,就好像祈禱、奉獻、詩班獻詩、獻唱、獨唱的獻詩、兒童的時刻等等,所有我們在崇拜裏面做的事都是敬拜,整個和上帝的對話都是敬拜。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4章26節講到︰「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敬拜是有很多部份,當我們假設風格只是和音樂有關,我們就會錯過很多合適的風格表達所有我們和上帝之間對話的機會。

迷思四︰風格有能力令人合一

不幸地,相反的事經常發生,崇拜風格傾向帶來分裂。有些領袖認為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最好的風格,所有人就會來參與,不過並不是這樣運作的,我們需要比起崇拜風格更大的東西來幫助人真正一起敬拜,這就是基督的群體、基督的團契,這最終是上帝的恩典,是彼此順服的結果。保羅寫信給腓立比人提到︰「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所以是彼此順服帶來合一。


支持文字宣教事工

按此訂閱《天使心》


迷思五︰風格會正面影響教會增長

肯普爾希是一位南方的浸信會領袖,在他的著作《安提阿效應》中引用了Kirk Hadaway的研究,在廣泛研究有增長的教會之後,他得到一個結論︰有增長的教會特色是沒有任何特定崇拜風格。他發現一些有增長的教會是比較有結構或者是着重禮儀的,而其他有增長的教會則比較輕鬆和沒這麼拘禮,而他們可以用一些字來形容︰興奮、喜樂、令人期待、溫暖、更新……Hadaway發現崇拜的士氣、溫暖比崇拜的風格或者音樂更加重要。

《崇拜研討會》中有譚子舜牧師和陳康牧師作回應講員。
《崇拜研討會》中有譚子舜牧師和陳康牧師作回應講員。

《崇拜研討會》已於9月在創世電視播出,有興趣的觀眾可於Youtube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