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源專欄】信仰的雙重身份

2bdbdef

一位基督徒朋友出席了她所屬教會宗派的周年大會,帶點徨惑的對我說,她誠然很欣賞自己宗派的特色,也很敬佩其悠久的傳統,但她質疑信耶穌是否一定要隸屬某個教會,甚至要「效忠」於她;她問我,難道我們不是更加應該直接「隸屬」和「效忠」耶穌,單單跟隨祂,這不是更好嗎?

我想起好多年前披頭四樂隊其中一位歌手約翰連儂的名曲〈Imagine〉,有幾句是這樣的: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這當然是一個很偉大的夢想,否則作曲者在歌詞中也不會自嘲「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人常夢想一個無國界、無膚色、無民族、無宗教、甚至無性別區分的大同社會,但事實上一天我們生活在這個有形的現實世界,我們就得接受種種限制和條件。存在主義的一個大前提,就是人得接受自己的許多天賦(Giveness),這包括我們的性別、種族、膚色、時代,以至父母祖先傳留給我們的基因和血緣。


喜歡我們的事工

請按此奉獻支持


記得一句很有意思的説話:「人不能攀過自己去接觸上帝,人只能透過成為人去接觸衪。」不錯,上帝比任何宗教或宗派都要大,沒有世上任何宗教可以宣稱她可以代表上帝,但我們又是實實在在透過所屬的宗教或宗派傳統去認識上帝,在此之外別無途徑。

就以我自己為例,我幼時就被爸爸帶去循道衛理教會接受嬰兒寄洗,往後讀主日學、參加團契、查經班、學道班;除了在中大唸書那四年跑到崇基選修了幾科神學,我的「神學」幾乎全部都是在循道衛理教會學到的。回想起來,我的上帝觀、人生觀、教會觀,以至對祈禱的看法,對侍奉的看法、對成聖和稱義的看法,都無可置疑地很Methodist,因為它就是我信仰的「根」,形塑了我的整個靈命。

坦白說每個宗派都有豐富的內涵,是一個巨大的屬靈資源(Spiritual resources),即或窮我們一生也未能完全參透。以循道衛理宗而言,有差不多三百多年歷史,當然比起整個基督教會二千年歷史只及一小部分,但已足夠我們去學習。

但話得說回來,每個宗派都是歷史的産品,受到某個特定時空的約制,它不能自誇宣稱可以足夠代表上帝。所以我們在尊重自己所屬宗派的同時,也要謙卑地提醒自己的不足,從而開放地願意向其他人學習。舉例說,香港基督教除了循道衛理宗,也有聖公宗、浸信宗、宣道會、播道會,以至五旬宗及羅馬天主教,我們也應該看她們為兄弟姊妹,學會欣賞和尊重她們的特色。

惟最要記得的,宗教不是一桌自助餐,任我們選取自己認為最合胃口的。我們也不是超然及中立地站在不同宗派的門外,巡迴視察,然後作出選擇。我們信仰基督、跟隨基督,必然是藉着某個宗派傳統,而這個傳統也就是我們的入門基礎。這基礎令我們有所依歸,但站在其上又叫我們看得更遠,這是我一方面屬於某宗派,同時又是單單屬於耶穌的真正含義。

(文章節錄自《天使心》,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37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