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暑切忌急用寒涼 兼論「秋老虎」養生之法

image_meitu_2

天氣反常,中秋過後,天文台仍不時發出酷熱天氣警告,10月15日甚至掛了大半天的8號風球!

夏季的暑、熱、濕「至而不去」(入秋後夏之氣不去),大家仍須留意「解暑熱/暑濕」要點。

人體有體溫調節(thermoregulation)機能,在酷熱環境下體溫上升,位於腦部下視丘(Hypothalamus)的體溫調節中樞會自動調節來降溫,例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可是當環境溫度過高,這些生理調節不能有效控制體溫時,便會出現熱衰竭(Heat exhaustion)甚至熱昏厥(俗稱中暑)(Heat stroke)等情況。

熱衰竭徵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全身虛弱無力等。當體溫升至攝氏41℃或以上時,患者更會出現全身痙攣或昏迷等現象,稱為熱昏厥或中暑。若不及時替患者降溫及急救,會有生命危險,這次會討論中醫對暑邪致病(中暍)的認識。

中醫對暑邪的認識

暑為外感六淫之一,為陽邪,其性炎熱升散,易耗氣傷津,故可導致上述熱衰竭及中暑症狀;同時暑多夾濕,故常出現胸悶、噁心嘔吐或泄瀉等症。《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其性為暑。」故暑邪傷人可達於心系,導致中暑之神昏休克。

暑邪致病中醫稱為「暍病」,即傷暑之意,暑分陰陽,在暑熱或高溫環境下作業而中暑者,屬「陽暑」,又稱「中熱」、「中暍」,《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云:「太陽中熱者,暍是也。」而在暑熱時節,過食生冷,或貪涼露宿、多吹冷氣,或冷浴過久所致的熱病,屬「陰暑」,其病理機轉是「體表有暑熱,體內有寒濕」。《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云:「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現代醫學的熱衰竭是屬於中醫「中暑陽證」範疇。假若感到身熱甚或出現熱衰竭的情況時,我們一口氣把冷飲灌進體內,核心溫度馬上降低,反而阻礙了體溫調節中樞的活動,使身體本身的散熱機能受阻,體表溫度更難下降,使體表更感炎熱,更想進冷飲冷食,形成惡性循環。

現代醫學的熱昏厥(中暑)是屬於中醫「中暑陰證」範疇。 中暑患者不宜直接淋冰水降溫,這是由於體表急劇受冷時,皮膚的血管會收縮,使血液量減少,抑制體熱在體表散失,肌肉會不自主地顫抖,使皮膚產生「雞皮」以增加體熱。同時血液急劇流向內臟時,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加劇核心溫度升高,使中暑病情加重,甚至引起休克及生命危險。因此只適宜以涼水噴灑體表,配合患者僅餘的體溫調節機能,緩慢地讓體溫下降,並爭取時間送院治理。《證治準繩.諸中門》云:「中暍者,乃陰寒之證,法當補陽氣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薑桂附子之類,此推《內經》舍時從證之良法也。」可見中醫處理中暑危症,不會急用寒涼,反而重視用生薑、桂枝、附子等溫陽通陽、回陽救逆的藥物來顧護陽氣,少佐解暑,方為保命上策。


支持文字宣教事工

按此訂閱《天使心》


中暑的中醫自救法

飲食自救

要保持清淡,並適度食用常溫的綠豆湯、烏梅汁、甘蔗汁、綠茶、梨子、蓮藕等食物,已能有效幫助解暑。冰冷寒涼的食物應少吃,可酌量喝些溫開水,幫助流汗來散熱。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使是中藥涼茶中使用寒涼藥最多的廿四味,傳統服法只會溫服,不能冷服,方能保障脾胃運化功能正常,以助藥力輸佈全身,故避免「體表有暑熱,體內有寒濕」,乃中醫治暑/解熱之要點。

環境作息調節

避免頻繁出入溫差過大的環境,如由室外進入冷氣房,可以在室外陰涼地方稍作停留,體表溫度稍降再入室內;從冷氣房走到外面,可以先穿薄外套。平日應保持運動習慣,增加免疫力,並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避免熬夜。

刮瘀自救

有清熱解表的功能,中暑症狀輕者,可以用刮痧板,或者邊緣鈍滑的銅錢、瓷匙等器具刮痧,多在頸椎兩側肌肉,以及頸椎最突起的大椎穴處,由上至下輕刮,至皮下出現紅色或紫色瘀斑即可。孕婦忌用。

按摩自救

雙手掌貼耳,指尖向上,兩隻大拇指剛好按住後腦枕凹陷處的「風池穴」,輕輕按壓能促進頭部氣血循環,有助疏風散熱,能舒解頭暈、頭脹等不適。

suanmeitang

烏梅擊退「秋老虎」

按照民間傳統智慧,如立秋當日無雨下,緊接的24天就會持續炎熱,稱為「秋老虎」。中國幅原廣闊,華南地區的秋老虎比長江流域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今年香港過了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包含中秋節),過了寒露還在打8號風球,因此「秋老虎」的情況更加明顯。

中醫說「秋燥」致病,是指「秋有夏火之餘氣,故多見溫燥;又有近冬之寒氣,故有時亦見涼燥。」故「秋老虎」時節多見「溫燥」。

要抵禦「溫燥秋老虎」,首選酸梅湯,當中烏梅和山楂,均有和中開胃,生津止渴的功效,不但能促消化、增食欲,還能解溫燥之餘熱。以山楂及烏梅之酸,配合甘草之甘,化生陰津,抵抗秋天的燥氣,是為「酸甘化陰」之法。

酸梅湯製作方法:

烏梅25g;山楂25g;甘草3g;冰糖適量。

  1. 將所有藥材洗淨,放進砂鍋或湯鍋,用加入清水浸泡20分鐘。
  2. 大火煮滾後,轉小火再煮30分鐘。
  3. 最後加入冰糖,煮至冰糖融化,熄火就大功告成!

* 建議溫服,每人每天喝酸梅湯最好不要超過兩杯。

 

如有查詢可電郵至;derek@gloryin.com

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推拿學碩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榮譽)理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