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痛證(二)

dureri-gat-spate_meitu_3

TEXT/黃子明 註冊中醫師
PHOTO/互聯網

繼上次探討過何謂痛證之後,今次繼續探討中醫對痛證的分類、治療及預防方法。

痛證的分類

1. 按疼痛緩急分類:分為急性或慢性痛證
2. 按病因分類:

a. 外感疼痛:

病因 疼痛情況 疼痛性質
風(行痹) 多於上部頭面 呈游走性,痛無定處
寒(痛痹) 周身可見,部位固定 疼痛較劇,得溫痛減,遇冷加劇
濕(著痹) 多於下部 重著麻木不移,纏綿難愈
熱(熱痹) 周身可見,上部較多 疼痛較劇,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遇熱加劇

b. 內傷疼痛:

病因 疼痛情況 疼痛性質
情志過極 情志波動誘發 多脹痛走竄,好發於胸脇、腹、頭部
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後 痛而拒按,放屁或大便後痛減
勞逸失度 勞力、勞神或安逸過度 疲勞過度:多隱痛、空痛、綿痛
安逸過度:多悶痛、脹痛
痰飲致痛 周身可見,部位固定 疼痛較劇而憋脹
瘀血致痛 多有損傷、手術等病史,病程長 痛為刺痛,處處固定、拒按,
夜間痛甚,痛處或見腫物瘀斑

3. 按病性分類:

疼痛情況
實性痛 疼痛較劇、拒按,得熱或冷敷痛減
虛性痛 疼痛綿綿,喜按,休息後減

4. 按病位分類(根據《素問‧痹論》記載):

好發季節 久病內侵致臟腑痹及症狀
骨痹 腎痹: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關節腫脹,甚至脊柱變形、駝背)
筋痹 肝痹: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睡眠不實易驚,多飲多尿,腹脹滿如引滿之弓似懷孕之狀)
脈痹 心痹: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
(心煩,心悸心悸,突發氣喘,咽乾,易打嗝,驚恐等)
肌痹 長夏(四季交替之間) 脾痹: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四肢乏力活動困難,咳嘔粘液痰涎,胃腹痞塞脹滿不通)
皮痹 肺痹:煩滿,喘而嘔。
(胸滿,胸悶而心煩,氣喘嘔吐)

由此可見,疼痛可導致全身經絡臟腑氣機閉阻,遷延日久可引致其他病症。

中醫如何治療痛證?

1. 痛證的治則:

a.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痛證急性發作,疼痛劇烈的情況下,先行鎮痛治標,再根據病因治本。

b. 祛邪以通,扶正以榮。

i. 祛邪:包括理氣、活血、疏風、散寒、清熱、祛濕、化瘀止痛等法。

ii. 扶正:包括溫陽、滋陰、益氣、養血止痛等法。

2. 痛證的治療方法:內外配合,動靜相輔。

a. 內治法:

通過四診合參,辬證論治,以服用湯劑或丸散等扶正袪邪,調和陰陽,通暢經絡以止痛,即“通則不痛”。

b. 外治法:

i. 手法:如推拿按摩、正骨整脊等,可鬆弛疼痛部位軟組織,及糾正關節錯位或紊亂。

ii. 針灸:包括針刺及艾灸。針刺是按照有關的穴位,以適當的手法將針刺入,激發經絡之氣,達到通經活絡效果。艾灸法採用艾絨或艾條燃著後放置在有關穴位上熏灼,能行氣活血,通經活絡,增強血液循環,具消炎消腫止痛等功效。

iii. 外用膏藥:將藥物打碎為粉末,加水/油調為膏狀,外貼於患處,以收消腫止痛功效。

c. 康復練功:改善筋骨關節之血脈循環,防止黏連,加強肌腱之堅韌度,加速患處之康復。

(文章節錄自《天使心》,欲知道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41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