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危機

6_meitu_1_meitu_2

TEXT/ 世界綠色組織

中國傳統以水為財,理論上應十分珍惜食水,然而隨着近年本港「水頭」充足,本港總耗水量已由1995年的919百萬立方米,增至2015年的973百萬立方米,反映大家開始遺忘如何珍惜食水。事實上水資源和穩定的食水供應並非唾手可得,這種「財源」亦不是「滾滾」不絕而來,極需要大家珍惜及保護。

不只香港政府,近年不少地區亦積極推廣珍惜食水,惟過去二十年,香港全年的食水耗量卻不斷上升。水務處資料更顯示,港人人均用水量亦有上升趨勢;由2001年的人均用水量約200公升/日,增至2015年的275公升/日。相對外國不少國家近年人均用水量持續下跌,突顯港人用水態度有待改善。

其實六十至八十年代的香港亦曾深受淡水不足的困擾,所以當年政府積極建設水塘儲水。現時本港共有17個水塘,以收集雨水及監察水質,並為本地供應二至三成的淡水。惟近年有建議將水塘填平,提供土地以應付現今房屋的供應。雖然未有定案,但卻引起市民憂慮,會影響本港未來食水供應及價格的作用,再次暴露部份市民對珍惜水資源的認知不足。

當然有人會提出,現時本港水源主要為東江水,所以不用擔心,卻未知未來東江水的供應可能變得不穩。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系有研究指,自1959起東江流域雨量不繼下降,但氣溫則顯著上升,令該區流域水流量減少。甚至有研究預測,至本世紀末,珠江流域會因氣候變化減少24%流量。加上內地人口增長、工業用水和污染等,勢必令供應量減少。屆時更難以確保東江能穩定供水。
雖然本港亦有積極發展其他淡水供應來源,前路卻是困難重重。如正在試驗使用再生水;即回收及處理如洗澡和洗碗等生活產生的輕度污水,並重用於非飲用或身體接觸用途。但要為每區、每座大廈增設污水處理設施需時,遠水難救近火。其次是將海水處理成淡水,除了過往因成本高而引起爭議,正在興建的將軍澳海水化淡廠亦預計要2020年才可運作,而且產量只佔未來淡水供應約一成,不敷應用。

所以要確保穩定淡水的供應,還得市民配合,學懂節約用水。二十年來,主要為住宅用水則持續上升,由383百萬立方米上升至526百萬立方米,可見住戶用水態度是「舉足輕重」。只要大家注意平日生活細節,如不要長開水喉洗碗碟或梳洗,即使不適合飲用的「頭啖水」,亦可留起作其他用途,如淋花、抺地和洗車等,並定期檢查水管及水龍頭有否滲流情況,減少因漏水而造成浪費。

不得不提的是,於大家日常生活及消費中,亦涉及到大量用水。如生產膠樽、布料和食物等過程中,亦需要消耗大量水源。所以聯合國亦將提供乾淨及足夠穩定的食水,列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

對於水資源的管理,需多管齊下處理,除了積極回收,從個人生活節約用水才是上策;包括根據食量而購買食物,不要貪圖款式而濫購衣履和減少飲用膠樽用品及飲品等,亦是簡單而又慳錢慳水的方法。寄望大家的錢包與本港水塘常滿,讓大家可以繼續享受水塘的優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