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魚將.撒母耳:魏德聖的蟄伏與等待》—給路途中等候的你

11_meitu_3

書名:《黃金魚將.撒母耳:魏德聖的蟄伏與等待》(又名:《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
作者:魏德聖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2014年11月1日

「這本書,只是想給那些還在漫長等待中獨自摸索的人一些安慰。因為我也曾經是一個無人聞問的小人物,所以我特別能感受那種在不確定的困局中仍想奮力一搏的心情。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這本書裏頭找到一些感動的力量,找到一種呼應;彷彿在說,你們並不孤獨。而等待,確實是會有所回報的。」摘自本書的序,最真實地感動人心的一段。

孤獨的追夢時光

此書作者為台灣導演魏德聖,以他和自比一條名為撒母耳的魚,交叉描述2001至2002年當中半年多失業期間的日記式自傳。本為台南人的他,為了電影夢而走到台北,當年34歲的他仍是個初出茅廬的導演。面臨負債一百多萬新台幣、失業、劇本和製片無人問津等的艱苦時期,每天走到咖啡店寫劇本,《臺灣三部曲》就此默默完成。劇本描述1624年荷蘭人統治台灣,直到鄭成功進攻台灣這段時期;內容以一位荷蘭藉傳教士、一個漢人海盜與一位原住民獵人的三種角度來看這段歷史。他曾指期待電影能在2024年上映,這正好是荷蘭人來台400年。

「她(岳母)不知道我正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我正在做一件沒人敢做的事。我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整理出一個系統,我要把四百年前的台灣給拍出來,她們不懂,她們不懂。」書中所描述的心底話,字裏行間滲透出抗爭與不忿的拉扯,深深的體會到電影人的掙扎與無奈等種種思緒。有如置身於無人問津的曠野中,一面獨自堅守、一面默默向前走,有夢想的人恍似都有一段孤單的追夢時光。

163875_476281404009_1251944_n

從寫劇本中尋索信仰

出生於虔誠基督教家庭的魏德聖,期待透過電影分享自己的信仰。「不斷地反省我的信仰,是如何地從知道到迷信,從迷信到懷疑,又從懷疑中摸索出信仰。我知道我的信仰並不完美,但是一個沒經過摸索的信仰究竟算是甚麼?我要主角(荷蘭籍傳教士)從傳統信仰中找到自己的生命,從普羅生命裏印證出屬於自己的信仰……」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分享,每次拍攝都有資金缺乏的問題,他就用《聖經》以利亞用油瓶幫助寡婦,直到再沒有器皿可盛的事蹟,來勉勵自己要對神全然倚靠。然而每次在拍攝的最後關頭,錢和資源都適時地出現,使他對神充滿信心,並一直經歷神的帶領。

不說不知,魏德聖40歲那年,傾家蕩產的拍了《海角七號》,而這只是起步,為的是籌得資金拍攝另一齣期待已久的電影。他花了12年時間籌備及拍攝的大型史詩式電影《賽德克.巴萊》,花了10個月在28個場地取景,動用400多人;雖多次傳出因資金缺乏而停工,終於2011年上映,在台灣引起極大迴響並創下了共8.8億新台幣票房。這些正好回應書本的封底上略大的字:「好獵人,懂得安靜等待」,也就是《賽德克.巴萊》重要對白之一。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相信默默耕耘不會枉費,讓等待成為最好的裝備時刻,總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10
魏德聖台灣導演,並果子電影創辦人。生於1969年的他,1993年起擔任片場場記,繼而進入楊德昌電影工作室擔任助理。1995至1996年,於楊德昌電影工作室擔任製作助理,短時間內從場務、助導而升任副導演。曾執導多部短片,而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令他一舉成名。

電影作品:1996年《麻將》、2002年《雙瞳》、2008年《海角七號》、2011年《賽德克.巴萊》、2014年《KANO》、2017年《52 Hz I Love You》等

書籍:《小導演失業日記-黃金魚將撒母耳》、《導演.巴萊─ 特有種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手記》

movie

Text/Jodie Ho
Photo/互聯網

(文章節錄自《天使心》,想閱讀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43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