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面面觀(二)

12_meitu_2

TEXT/ 黃子明註冊中醫師

上回(高血壓面面觀(一))提到,血壓就是心臟用力泵出血液,造成適當的壓力,使血液流遍全身,供養全身的組織器官。「上壓」就是收縮壓,即心臟收縮時的壓力;「下壓」就是舒張壓,即心臟收縮完成後血管內的壓力。當血液循環出現障礙,身體內的血供量發生了改變,血供量不足了,達不到原來的正常量,身體只有啟動血壓這個調節機制,讓心能泵大力一點,讓血液能通往全身,因此血壓升高,形成高血壓。

現代醫學認為原因不明,但單獨出現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由其他病而引起的血壓增加稱為「繼發性高血壓」,但其實背後病因都可以上述原理了解。因此治療高血壓,首要在於處理血液循環的障礙,絕不能只顧降壓,若不去除影響血液循環的阻滯,血壓暫時降下去了,不久還會重新升起來,甚至升得更高。針對病因,消除阻滯,血液循環的障礙減少了,甚至除掉了,血壓自然會降下來,有望不用一生服藥用來「控制」血壓。

中醫如何分析高血壓?

高血壓是近一二百年才被清楚認識,並以血壓計作為測量工具,故此傳統中醫古籍內當然沒有提及「高血壓」這個病名。然而,傳統中醫學對高血壓的認識,是源於對高血壓常見病癥如「眩暈」、「頭痛」等病的理述。臨床表現變化多端,可以有頭痛、眩暈等症狀,又可以無明顯症狀。中醫一般認為高血壓的「病本」為陰陽失調,氣血紊亂,「病標」為風、 火、痰、瘀,累及肝、腎、心、脾等臟腑系統,屬「本虛標實」的疾病。其病理變化主要為腎氣虧虛、肝陽上亢,進而導致五臟功能失調為本虛,風火相煽、痰濁瘀阻為標實;還有認為老年高血壓病以陽虛為主,兼見陰寒氣逆或水氣上逆。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對症狀及體癥作出分析(中醫稱為辨證),常見的證型有「肝陽上亢」、「陰虛陽亢」、「肝腎陰虛」、「陰陽兩虛」、「痰濁中阻」、「血脈瘀阻」等,如出現中風或近似中風情況者則見「肝陽化風」;同時亦可見「氣虛血瘀」、「陽虛痰阻」、「氣虛痰瘀」等證型,按病情變化而不同。

中醫如何治療高血壓?

既然高血壓為「本虛標實」的疾病,臨床上中醫會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先處理引致血液循環阻滯的痰濕、血瘀,或引致頭痛暈眩的肝風、肝火,然後再以滋陰潛陽/扶陽抑陰/陰陽並補等治法處理陰陽失調。除了處方中藥外,亦可配合針灸(包括體針、頭針、耳針及十宣(指尖)放血等)、拔罐和推拿等方法治療。

另外,「風為百病之長」,很多病都由外感風邪(感冒)引起,因為感冒時正氣鼓動抗邪,血氣流動加速,血壓會較平時高,但這只是暫時性的,把感冒治好了血壓就會下降。所以有時候量度血壓出來的結果偏高,亦不需太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