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明專欄一對症下藥】漫談「生蛇」(三)

12_WHO

上期談到,帶狀疱疹病發時,潛服的水痘病毒再度活躍,沿神經線皮節分佈而復發於皮膚表面,出現伴有灼熱刺痛感的帶狀水疱紅疹,多發於單側胸腹或腰部。部份發於面部的三叉神經帶狀疱疹,可致劇烈牙痛、頭痛、角膜炎甚或失明;耳部帶狀皰疹可侵犯面神經及聽神經,引致面神經麻痺(面癱)、耳痛,並可致聽覺減退、味覺減退與頭暈等症狀。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PHN)是帶狀疱疹最常見的後遺症,是指皮疹消退後,發病部位仍會持續或陣發性感到劇烈疼痛。

帶狀疱疹的西醫常規治療

紅疹出現後72小時內須服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acyclovir),其作用主要為縮短病程和減低嚴重程度,但疾病要痊癒還是主要靠病人的自身免疫力;同時可配合退燒藥及止痛藥等以緩舒症狀。

後遺神經痛的治療,除常規止痛藥如撲熱息痛(Paracetamol)、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待克菲那(Diclofenac)外,還會配合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甚至嗎啡類止痛藥如曲馬多(Tramadol)等,但副作用如頭暈、嘔吐及嗜睡等較明顯。

外用藥方面,爐甘石洗劑(Calamine lotion)可以緩解一些灼熱瘙癢,但不能治療感染。類固醇藥膏如醋酸氫化可的松軟膏(Hydrocortisone cream)或氟西奈德軟膏(Fluocinolone cream)等可抑制皮膚炎症反應,但會增加其他感染風險,因此也會配合抗生素藥膏如新黴素軟膏(Neomycin cream)等同用。

中醫對帶狀疱疹的藥物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以正虛為本,濕熱火毒為標,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治療強調辨證論治,分清病勢標本緩急,標急則治標,本急則治本;以清熱、祛濕、解毒、健脾等治法按病情需要配搭分次使用。

如肝膽濕熱,兼感毒邪者,患處局部皮疹鮮紅、疱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乾、煩悶易怒、食慾不佳、小便短赤、大便乾結或不爽。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治宜清熱祛濕,解毒止痛,可予龍膽瀉肝湯加減,主要藥物包括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等。

如脾虛濕蘊,兼感毒邪者,患處顏色較淡、疱壁鬆弛、疼痛略輕,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飲、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大便時溏,女性患者常見白帶增多。舌淡胖、苔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滑。治宜健脾利濕、佐以解毒,可予除濕胃苓湯加減,主要藥物包括蒼朮、白朮、茯苓、陳皮、厚朴、豬苓、澤瀉等。

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PHN) 者多屬氣滯血瘀,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苔白、脈弦細。治宜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清解餘毒,可予血府逐瘀湯加減,主要藥物包括當歸、生地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川牛膝等。

下期再談中醫對帶狀皰疹的針灸治療和外洗療法,以及本病的預防,敬請留意。

TEXT/黃子明註冊中醫師
PHOTO/互聯網

(文章節錄自《天使心》,想閱讀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50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