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下的豁達人生 張曉風

_MG_0139R_meitu_1

著名台灣女作家張曉風老師寫作近五十年,在我們的求學回憶裏,總有她的作品。張老師用字細膩,刻劃的一字一句,令讀者心頭一暖;然而,在讓人窩心的文章背後,誰想到這位文學大家曾歷戰火、患癌症?

除了寫作,上帝還賜她獨特的恩賜—一顆樂觀豁達的心。

中國出生的張老師,戰爭的炮火逼使她在童年時與家人不斷遷移,最後定居於台灣。飽受波折的童年,張老師連父親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因為當時年紀很小,大人們一直帶着我們由重慶、南京、廣州不斷遷移來逃避戰爭,最後才到了台灣。因為當時戰爭的關係,聯繫相當的困難,我們完全不知道父親的狀況,最後只得他被俘虜的消息。」

遷移台灣讓顛沛流離的生活換來安定,張老師對生活卻感到相當不快,縱然在很多人的眼中,張老師一家已過着天堂般的生活。「當時有一個屋頂遮蓋已經很幸福,但是我們有很多親戚還是沒得住,如果我們不收容他們,他們只能睡在馬路上。家裏突然塞下那多人,令我相當的痛苦,當時的脾氣變得很不好,但我完全不懂為什麼會這樣。」面對情緒的變化,同學帶她去了教會,讓張老師認識了主耶穌,認清自己的缺點,令生命得着更新。「我那時才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好孩子,既不能容納別人,又自我中心。當我聽說有一位耶穌,祂是愛我的。這令我非常的驚訝,因為這是一個愛的原動力。因耶穌的愛,讓我覺得自己可以從祂的愛去學會愛別人。」

逃亡邁向寫作路

其實,童年時期所發生的戰爭的片段,張老師只有依稀的印象,她形容當時常遭受空襲警報帶來的「疲勞轟炸彈」,是他們逃亡時最大的痛苦。「飛機不斷的來來去去的空襲我們,我們要不斷的跑跑跑,跑到防空洞裏躲起來,在那裏一待可能是一天兩天,有人甚至會死在防空洞裏。在天黑之前,我會抱緊金屬的方型餅乾盒,跟着大人去跑。如果我們跑到了防空洞裏,可能會很長時間也不能出來,沒得吃便會餓死,所以我們會抱着保命的東西不斷的跑。」幸而,因為當時少不更事,張老師完全不覺得自己在逃難,反而在一路上飽覽原路的景色,就是因為一睹當時的錦繡河山,讓她啟發了將來寫作的靈感。「當大人對戰爭有很多的憂慮,但小孩子只是傻兮兮的,只知道跟着媽媽走。搭火車的途中,杜鵑花盛開、山河的壯麗一一映入眼簾,在我心裏留下一個永恆的印象。」

寫作跟張老師的人生劃上等號,對寫作、文字的熱愛,在她的言談間表露無遺。「我個人認為只要拿起筆來寫就已經可以視為寫作,別論當中的質素是如何。」逃難之行帶領張老師踏上了寫作旅程,讓她不斷了解、回味並欣賞中國的一點一滴。「當時我經過了廣西的柳州,雖然在那裏只是逗留了短短數月的時間,但那裏的春天已讓我永生難忘。在那裏看着桃花飄逸,花瓣飄落到自己的衣襬,最後滿身也沾滿了花瓣,這美麗的回憶令我難以忘懷。」張老師的作品以散文居多,對她而言,散文是比較能夠直接說出當時的感覺。「感覺是非常細緻的內部的感受,跟有前因後果、體現完整感覺的故事不同。所以在寫作時,會盡量把用細緻的語言,把那感覺刻劃得清楚,讓感覺勝過故事本身。」

abc

憑信蒙福的一家

張老師與丈夫當時因從台灣南部北上,在台北的團契中相識,上帝見證他們相愛、共諧連理,以及生兒育女。雙方互相信任的關係,令他們的婚姻得以維繫。「我其實是很害怕,無論是男人或是女人,自己的抱負因家庭的綑綁而無法得以實現,因為這是對人生而言相當悲慘的。」因懼怕志不能伸,但自己對家庭的愛又無法割捨時,她向上帝祈求:「請祢給我多一點點的力量,讓我把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也顧好,至少不要有太多的負面的事情拖拉着我們的時間和心情,讓我們可以全力地做好自己要做的事。」

正正是因為張老師對上帝的信靠,令他們夫妻倆的心變得單純,因而不會有太多的規矩去約束管教兒女。張老師對兒女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誠實」。「犯錯是沒問題,但是不要再撒謊來掩飾自己的錯。凡需要以謊言來掩護的,絕對不會是正確的。」張老師的女兒在誠實上完全地體現母親的教導。「她讀初中時,因校園的設備不足,老師讓我的女兒把考卷拿去小店影印,老師和全班的同學都相信她不會偷看這個題目。她的表現贏取了眾人的信任。誠實是不會讓人吃虧,因為只要能保持的這個誠實的好招牌,已經可以佔盡很多好處了。」

樂觀面對生與死

樂觀,是上帝給予張老師的一份最寶貴的禮物,令她的生命滿載主的豐盛。「上帝不會把我趕到死路上,我還是有得活。有時候感到自己無力,熬不下去時,我會跟上帝撒嬌。『上帝啊,我不行了!』我清楚明白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幸福,那我們可以轉換心態,去把享受自己範圍內的一切。事情不會是絕對,也會有好的一面。如果我能從裏面去抓到當中的一點點,已經是我的福氣了。」這份樂觀也為張老師免去了癌症帶來的心理痛苦。

當張老師64歲時,發現罹患大腸癌。當時張老師的心情沒有常人的失落和擔心。「那時我認為自己生命裏有很多事情也解決了,差不多退休,孩子也長大了,也沒有要做的事還沒有做完。況且,我確切知道自己將來要去的地方,所以我對死亡是淡然的,只要沒有欠下一些還沒有解決的事情,我就會很安心。」不過,未出生的孫女,世上仍未描寫過的景物,成為了吸引她活下去的理由。「在生與死之間,我是不是還選擇生呢?在我而言,我還想在這個上帝所造的美麗大自然裏活下去,描述它多一點,這是一件我很喜悅的事情。」

_MG_0176R

甘願為上帝當打雜

幼小時所目睹的山川大地的浩瀚與秀麗,一直留在張老師的心底中,念念不忘。可是,她慨嘆現在新一代的小孩子已被剝奪欣賞自然景觀的機會,地上的資源也多被消耗殆盡,她形容現代人「很不要臉」。「我們好像一群人住在一個豪華的貧民窟中,這是人類最悲慘的命運。我們不要臉到搶子孫的飯吃,那麼他們的生活將要怎樣過?20和21世紀的人類真的做了很多壞事,一方面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另一方面又破壞大量的土地和水源。我想盡力為我們的子孫留下一個最好的環境。」因此她致力推行環保,為下一代爭取屬於他們的資源。

思索上帝對自己人生中的呼召時,張老師認為自己只是在上帝身邊擔任打雜的角色。「祂叫我去做什麼,我就去做。有時可能會遇到困難的事,我會跟祂說:『這是祢的事,不是我的,我只是要幫你去做。縱然這事可能會很麻煩,但請祢給我夠用的力量,讓我可以為祢、弟兄姊妹、同胞做多一點,讓我可以再走遠一點。』」

張曉風

著名台灣女作家,創作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作品包括《地毯的那一端》、《曉風散文集》等。曾於台灣國立陽明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任教。

撰文:Elaine
攝影:Kenn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