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回家路》—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給孩子一個家

Facebook Banner_201703-02
TEXT/Kim Wong

榮獲奧斯卡六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的《漫漫回家路》(Lion),是一個滿載愛與奇蹟的千里尋親故事。電影改篇自作家Saroo Brierley的暢銷自傳《漫漫歸途》(A Long Way Home),這個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感人故事,不但感動了金像影后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和康城影后朗妮瑪娜(Rooney Mara)等重量級演員傾力演出,電影更自去年九月起,揚威多個國際影展,
至今已獲超過80項大獎及提名。

故事講述五歲的印度小男孩Saroo,跟哥哥Guddu、媽媽和妹妹居於偏遠的小村落,過着清貧的生活。某天Saroo堅持跟Guddu一起到城市找工作,在途上,年幼的Saroo因不堪路遠而感到相當疲憊,Guddu不忍心讓他繼續前行,於是叮囑Saroo在火車站月台的長椅上休息,好讓自己打探工作情況後回來接他。豈料,累透的Saroo在長椅上睡着了,醒來卻四處不見Guddu的身影,Saroo情急之下跑到火車上尋找,就這樣誤上火車而跟Guddu失散,獨個兒流落於距離家鄉數千公里的加爾各答街頭。

無家可歸的Saroo在街頭流浪了兩個月,飽受欺凌和飢餓之苦。幾經轉折,Saroo被一對澳洲夫婦收養,然而,闊別家鄉25年的他,心底卻一直惦念着印度的生母和家人,渴望跟他們重逢。《漫漫回家路》所講述的,就是Saroo如何單憑兒時對故鄉的依稀記憶,再透過新科技Google Earth地氈式搜尋、對比和拼湊印度的街景和地形,排除萬難展開一段長達五年、大海撈針式的尋親之旅。

膽戰心驚的流浪生活
看《漫漫回家路》的過程,情緒起伏猶如坐過山車,先是深切感受到迷失於加爾各答街頭`的小Saroo的無盡驚恐與徬徨,看見他在火車站試圖向成年人求助,卻因為言語不通(他只會說北印度語,當地人卻以孟加拉語溝通)而被置之不理,觀眾慨嘆成年人冷
漠無情的同時,亦為片中隨處可見的街童和乞丐感到心痛。Saroo在這個滿佈搶匪和惡霸的街頭流浪期間,除了飽受其他街童欺凌,又要時刻躲避拐帶小孩的壞份子的魔掌。一個五歲小孩以垃圾為食,拾荒為生的種種艱苦經歷實在讓人看得咬牙切齒。然而,觸動觀眾的,除了流浪街頭的驚險場面,還有Saroo的養母Sue(Nicole Kidman飾演)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Sue一角之所以動人,乃因為她活出了基督愛人的樣式。

接納的愛
Saroo被Sue和John這對澳洲夫婦領養後,於塔斯曼尼亞這片美麗小島開展新生活。然而,由於印度和澳洲有着極大的文化差異,Saroo霎時間也未能適應生活上的一切轉變,就如他得花上一段時間才「習慣自己能擁有東西。」除了物質上的滿足,Sue 和John亦體恤關顧到Saroo心靈層面的需要,除了在房間放上印度地圖和印度擺設讓他感到親切外,也會帶他到隔壁印度夫婦的家享用印度菜。在早期言語不通下,Sue和John總愛給Saroo溫暖的擁抱,讓他覺得深深被愛和被接納。根據《漫漫歸途》一書所述,養父母給他「一種寧靜、慈祥的感覺,笑容中充滿溫暖,很快就讓我放鬆心情。」

曾經流浪街頭,被嫌棄、無情追趕,甚至被信任的人出賣而滿身傷痕的Saroo,活像過街老鼠,是一個不被一般人所接納的街童,但在Sue和John眼中,他卻是瑰寶,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他們毫無保留地愛Saroo,這份愛不禁令人想起耶穌憐憫接納痲瘋病人和妓女,接納的愛帶有奇妙的醫治,它撫平了Saroo昔日的傷痛,被接納的他願意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愛,重新建立健全的人際關係網。

我等不及讓你的生母見到你,看看你有多好看。

無私的愛
不少人在領養孩子時會設下若干條件,以排拒年齡、性別或外型上不符的人選,Saroo的養父母Sue和John的要求很簡單,就只要「一個孩子」,因為他們認為給苦難中的孩子一個家才是最重要的事。他們選擇領養印度的孩子,是因為1987年的澳洲人口約為1,700萬,而同年印度則約有1,400萬名10歲以下的小孩死於飢餓或疾病。正因如此,Saroo成為了他們第一個領養的孩子。

我們總愛假定別人領養孩子是因為自己無法生育等生理因素,然而,Sue的非凡經歷則讓我們看到世事的無限可能,原來她領養孩子一事是源於12歲時見到的異象,她當時感到全身被電流電到,眼前出現一個棕色皮膚的孩子,這也是她人生中首次體會到什麼叫「美好」。為了回應當年難以解釋的景象,即使她和John可以懷有自己的骨肉,卻為了幫助有需要的孩子而放棄生育。可見Sue領養孩子的初衷,從來都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為母的慾望,給予活於水深火熱的孩子希望和愛,造就他們才是她看重的事。

在「將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上」的愛人原則下,Sue一直鼓勵Saroo尋找生母,當她知悉Saroo尋根之旅稍有眉目後,她對Saroo說:「我等不及讓你的生母見到你,看看你有多好看。」她的話活脫脫地體現了甚麼是不求自己益處的愛,倘若Saroo真的找到生母,亦意味着他有機會離開澳洲,重返故鄉生活。但Sue依然義無反顧地支持他,無私地成全他多年的心願,這除了反映Sue對Saroo深切的愛外,可見她同時體恤明瞭生母多年來對兒子牽腸掛肚的心情。

成為別人的祝福
看《漫漫回家路》動人之處,在於看到一連串永不止息之愛的行動,曾被幫助、被無條件接納和愛護的Saroo,今天渴望透過自傳和電影,喚醒世人關注印度街童的問題,因為他深信,今日接受幫助的一方,他日必能以自身的經歷幫助和造就更多有需要的人。

英文片名為什麼叫「LION」?
入戲院觀賞這套電影前,我跟不少人一樣對片名深表疑惑,片內既沒有名叫Lion的角色,全
片也沒有出現過一隻獅子,為何電影會以「LION」為片名呢?原來 Saroo重返家鄉時,才發現一直將自己的名字發音讀錯為「薩魯」(Saroo),他的正確名字 應該是「斯魯」(Sheru),在印度語的意思是「獅子」。

漫漫回家路 《電影心》人生熱線
1. 故事世界「奇處境」: Saroo 五歲時被一對澳洲夫婦收養,從此離鄉25年之久。

2. 想不通的「大問題」: 在不知故鄉的村落名稱,生母的名字下,單憑兒時的依稀記憶,Saroo還有機會尋回家人嗎?

3. 問題引伸「大災難」: 每每憶起兒時在印度的點滴,Saroo便對自己如今所過的安逸生活產生罪疚感,以致寢食難安。

4. 災難的「解救法」: 為了跟故鄉的家人重逢,Saroo排除萬難展開尋親之旅。

5. 標誌性的「符號信息」: 喚起Saroo對故鄉無限思念的印度甜點。

(內容節錄自3月號《電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