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啟發生命】 《29+1》導演專訪 ─ 從舞台搬上銀幕 彭秀慧:一條意想不到的路。

Facebook Banner_201705-12

TEXT/Priscilla

一套戲和人一樣,彷彿都有着自己的生命。12年來,《29+1》從藝穗會那小小的表演場地,走過幾個大大小小的劇院,最後被搬上電影院大銀幕。作為她的創造者兼電影版導演彭秀慧,跟這套戲一同經歷由舞台到電影的演變歷程,當中有着怎樣的得着和啟發?

(記=記者 彭=彭秀慧)

記:你覺得隨着《29+1》的演變,自己同時經歷到怎樣的變化?
彭:2004年計劃搞《29+1》時,其實完全沒有野心,純粹踏入29+1年紀,想來一個轉變,於是想自己創作一個故事。   2005年在藝穗會小劇場以一個櫃、一張椅作演出,之後心裏一直念念不忘這套戲,後來幾次重演後看到觀眾的迴響、觸動,我漸漸消化到這個故事的威力。觀眾因這戲得着啟發,甚至人生有一些改變,而《29+1》也成為我人生的一個轉捩點,使我由自我滿足演變到有一份使命感。

記:將舞台上呈現的感覺,搬進電影鏡頭中,你認為所表達的信息和效果有什麼不同?
彭:電影版比舞台劇要多出很多枝節,因此信息也會較為豐富。當林若君和黃天樂要由一人分拆為二人,便要考慮這兩個人遇上的契機,電影有更多空間和場景去營造這種「冥冥中」,更具體地表達微妙的人物關係。以往劇場所限的,例如兩個角色的家居——時尚環境與舊物世界的強烈對比,這些都能透過電影呈現出來。

_MGL9958a_660W

記:電影版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幕?
彭:林若君坐在堤壩那一幕,原本是劇本沒有的。我很記得以前拍電影時聽導演說過要善用現場環境,不要只看當天要拍攝什麼,要留意現場和演員狀態。或許因我是演戲出身兼戲劇老師,所以更易明白。那天在堤壩本來拍攝一個鏡頭,突然看見演員與環境在一起很有感覺,於是即興地引導演員來了一個情緒湧動的長鏡頭。沒想到這後來成為了電影中很重要的一場戲。

記:《29+1》先後在美國、日本及法國的影展中贏得獎項及良好口碑,你覺得為何兩個香港女生的故事能感動到不同國籍的人?
彭:我真的覺得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讓我見識到《29+1》原來有這樣的威力。或許就像某觀眾所回應的,原來不同地方的女性可能都面對同一問題——生活與生存之間的掙扎,她們要衝去做事業,同一時間很想知道何謂生活,這也是電影的其中一個命題。

DSC08818_660W

記:執導這部戲為你帶來什麼寶貴經驗和得着?
彭:我以往是一個過分執着的人,這兩年來在新的環境我學習到放輕鬆。我正努力地邁向一個「既重要,也不重要」的境界,就是把每件事當成是唯一一次最重要的事情去做,但最重要之餘,它也是不重要,若它消失了,我也可以接受。

記:最後套用電影中的一個問題––如果生命可以再來一次,你會想設定哪一刻為「零」再開始過呢?
彭:我發覺很多人都很認真回答這條問題,我也很認真回答:我不需要。並非因為我的人生一帆風順,而是沒有過往的挫折,便不會有今天的我,人生中有些錯誤是錯有錯着,反而會令你走出一條意想不到的路。

(內容節錄自2017年5月號《電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