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吳宗文牧師-好戲面面觀】《天堂小屋》的治療信息

Facebook Banner_201706-04
神將悲傷轉化?

電影《天堂小屋》雖然旁及很多信仰問題,但主線仍是主角喪女的傷痛如何得到醫治。現從台譯原著《小屋》(The Shack)中的引文來對問題作出直接闡釋。

(一)《小屋》講甚麼?

苦難從何而來?書中老爹(上帝)認為:「萬惡皆由獨立而來,而獨立是你們的選擇。如果我只是撤銷所有獨立的選擇,你所知的這個世界就會不再存在,而愛也會變得毫無意義。」祂又進一步解答:「我將你的選擇完美地融入我的目的。」麥肯問:「這就是妳不阻止每個惡行的原因嗎?」老爹答:「沒有人知道我把世界從何等的恐佈中拯救出來,因為人看不到未曾發生的事。」

為何神容許有罪惡?老爹說:「允許痛苦、傷害和苦難發生而加以消除,有千百萬個理由,但大部份的理由只能從每一個人的親身經驗中被理解。」沙瑞玉(聖靈)又說:「但很多所謂的有害植物,就像這個,都含有驚人的療效,或是在結合其他成份時,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必要元素。人類知道得不透徹,卻有極大的能力斷定善惡。」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8章28節》)聖經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神將悲傷轉化?老爹認為:「一個人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他人生命,這種故事在你們的世界裏是一條寶貴的線索…。但她(蜜思,主角的女)若沒有死,我現在也不會在這裏…麥肯,只因為我從無可言喻的悲劇中行不可思議的善,並不表示我籌劃了那些悲劇…。恩典並不依賴苦難而存在,但是苦難存在的地方,你會在許多面向色彩中發現恩典。」

《聖經》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現實世界中有苦難,但在永世救恩未到之先,主耶穌已經在十架上勝過,且應許會與我們共度艱難。

論及自由的代價,老爹說:「你知道,創造自由不可能不需要代價。」耶穌與麥肯行在水面上時說:「你不覺得我們一起走一定會比較好走嗎?」然後又說:「你外表長大了,內心卻仍是被怪獸包圍在黑暗洞穴中的孩子。」當人離開神,遇上環境變異、危機來臨,內心便會被黑暗、苦毒、埋怨所充滿。自由選擇是要負責任的,且要承擔自己也可能未必預知的後果。

以前曾觀看Discovery Channel和國家地理頻道,分別講述一名17歲的少年如何發展成為變態兇手,也講到著名連環殺手Jack theRipper血跡斑斑的心路歷程。書中智慧法官問到殺手父親的責任時說:「那他(殺手)的父親呢?那個把兒子扭曲成恐怖殺人魔的人呢?」

書中指出罪咎感依附原因。智慧法官說:「整個宇宙中,只有你相信錯在於你…。或許該是放手的時候了—讓那個謊言離開。而且麥肯錫,即使錯在於你,她的愛也會遠遠強過你曾犯過的的過失。」苦毒來自怨恨—恨上帝、恨自己、恨殺手,總之,是怨天尤人。就如電影《星球大戰》中,Luke的父親變成黑武士和進入魔界,便是由苦毒、忿恨和貪癡開始。

書中亦指出醫治是如何開始。老爹說:「為了幫助你明白,我要再拿走一樣使你的心變黑暗的東西。」神在人心設有良知,故不對時,思想及言行便會不斷增添罪咎感。目的本是提醒,叫人知罪,但後來卻成就控制人心的力量,信心便是釋放、恢復和治療的開始。

論到心靈創傷的療治,始於放開懷抱,不再坐在審判位置去論斷。智慧女士說:「放棄當老爹的法官,認識祂真正的面貌。那麼你就能在痛苦中擁抱祂的愛,而不是用你認為宇宙應該如何的自我中心觀點將祂推開。」

放手離開巨慟:「麥肯…忽然發覺…他長年的伴侶巨慟(great sadness)消失了。…這幾年來,對他來說…正常是個迷思。…巨慟將不再是他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此刻他決定放手。」

神看眼淚寶貴:「她(沙瑞玉)將瓶中幾滴珍貴收藏品滴在手中,開始將麥肯的眼淚仔細灑在蜜思安眠的黑色沃土中。淚滴像鑽石與紅寶石般向下滑,無論落在何處,鮮花立即在燦爛的陽光下向上生長綻放」。《聖經》說:「我幾次流離,你都記數;求你把我眼淚裝在你的皮袋裏。這不都記在你冊子上嗎」(《詩篇》56篇8章)。所以別說有誰會關心我?上帝會關心!別說有誰會明白我?上帝會知道!

醫治在於赦免。有關救贖,老爹說:「今天我們在療癒的步道上,是為了替你這部份的旅程畫下句點—不僅是為了你,也是為了其他人。今天我們把一塊大岩石投進湖裏,那些漣漪會到達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麥肯卻說:「我怎麼能原諒那個殺了我的蜜思的王八蛋!」老爹回應:「麥肯,你原諒這個人,對你而言就是將他釋放給我,讓我能救贖他」。七年前我第一次將此書內容化成講道信息時,當年香港一樁命案主角的兄長剛從紐約到港公幹,他聽完這篇道後前來多謝我,他說這篇講章不單重新喚起2004年其妹被殺的經歷,而且也教曉他如何可以療治自己內心的創傷。

有關釋放,老爹說:「可是他(殺手)也是我的兒子。我要救贖他。」續說:「原諒首先是為了讓你這個原諒他人的人…得到釋放,脫離會把你生吞活剝、破壞你的喜樂與能力、讓你不能完全敞開心胸去愛的情境。」麥肯說:「她(蜜思)怎麼能原諒?」老爹回答:「因為我在她裏面。那是真正的寬恕唯一可能的途徑。」

有關赦免,麥肯說:「我怎麼原諒他?」老爹回答:「只要大聲說出來。我孩子的宣告中有着力量。」續說:「當然!他做的是駭人聽聞的事,他造成許多人椎心刺骨的痛。那是錯誤的,怒氣對於那種滔天大錯是正確的回應。但不要讓自己感覺的怒氣、痛苦和失落阻撓你原諒他、把手從他的脖子上移開。」沙瑞玉又說:「每次你原諒了,宇宙就會改變;每次你伸出手碰觸一顆心或一個生命,世界就會改變。」

有關和解,麥肯在充滿光彩的草原遇上了童年時曾虐待自己的父親:「他們聲淚俱下,交換着懺悔與饒恕的話語,因為比他們兩人更大的愛療癒了他們。父親握着兒子的手—那是他以往做不到的事」。老爹說:「和解是一條雙向道路,而我已經完全、徹底、終極地完成我的部份。強迫一段關係不是愛的本質,但開闢道路卻是愛的本質。」

《聖經》說:「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章21-22節)《聖經》教導我們愛仇敵的意義,基本上便是通過饒恕來釋放敵人,而且讓自己的仇恨和苦毒也同時除去。

(二)《小屋》能改變什麼?

主角從小屋回來後(與其說是回來,不如說醒過來),他在昏迷或沉睡中的經歷,確令他的生命得到反思、醒悟和轉變。

生命被充滿。作者在致謝頁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悲痛、破碎的夢想以及受傷的心,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失落,有我們自己的『小屋』。我祈禱你能和我一樣,在自己的小屋裏找到同樣的恩典,祈禱老爹、耶穌、沙瑞玉的同在,將以無法言喻的喜樂與滿溢的榮耀填滿你內心的空虛。」

徹底的改變:「他(麥肯)正盼望一場新的革命,一場愛與善的革命—革命的中心是耶穌和他為我們全人類所做的事,以及他持續在渴望和解、渴望有個家的人身上所做的事。這個革命會是日常生活中安靜的力量,包括死去、服務、愛、歡笑、簡單的溫柔、無形的善意,因為如果有甚麼要緊的事,那麼凡事都要緊。」

生命的重獻:「我要的不只是你的一部份或你生命中的一部份。…我要的是全部的你,以及你和你一天中的每個部份。」耶穌續說:「我不要成為一份價值表裏的第一位,我要位在每一件事情的中心。」神向我們所要的,不單只是將祂放在首位,而是要我們的生命全然獻給祂。《聖經》說:「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言》 23章26節)

信主後,問題不一定能即時完全解決,甚有可能會遇上更壞的試探與更大的試煉。但只要心靈像一所隱蔽小屋,每天殷勤靠主清理,像Gordon McDonald在“Ordering Your Private World”一書所建議的,你的「心靈小屋」便會不再一樣。

《聖經》說:「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裡面有什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篇23-24節)求主保守我們的心——就是生命裏的隱蔽小屋——使它能成為聖潔、榮耀的殿,配主居住、合主使用。

結語:

寫此文時,收到胡美儀姊妹whatsapp過來的一段話說:「吳牧師多謝你七年前介紹《小屋》給我們,才有今天的這篇文章。」她一口氣看了電影兩次,然後在專欄寫了評介的文章。胡姊妹本身便是一位經歷醫治的過來人。

文字與電影之分別在於前者賦予想像的空間,後者則將本是抽象的人、物、事具體活現出來。印象中,除了聖靈不是嬌小玲瓏之外,其餘大部份劇情都與小說相脗合。有些情節書本的張力和震撼力比電影更強,可能在某些位置電影缺乏了寫作那種文字的鋪陳、佈局和氣氛的烘托、營造。畢竟電影是全方位的藝術,坐在那裏兩個小時,便可欣賞到整個故事的劇情,而且經歷到心靈的轉化和更新,比較底下,電影還是便捷得多了!

(節錄自《電影心》2017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