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樂電影治療室】《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不能被地震打倒的音樂

Turn Around_018_1150_meitu_2

PHOTO/ Golden Scene
台灣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陳大璞導,鄭仰山編劇)是筆者近年最喜愛的電影之一。電影樸實無華,誠意十足,正能量充沛。可能,在當今灰暗的世情下,有些人會認為若然電影還在傳遞正能量的信息,只是廉價地掩蓋了深刻的社會殘酷現實和人性險惡,更像譏笑觀眾為何如斯失敗和無望。筆者並不同意這種觀點。始終,相信明天會更好,人們愛看電影,終歸是由於電影給予我們在黑暗裏一點點微弱卻珍貴的愛與希望。就像電影院始終是漆黑中,我們觀看發着閃動的光、影、顏色一樣。

本只想爭取調職的考績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改編自台灣著名的真人故事。它以獲得Power教師全國首獎、Super教師全國首獎和師鐸獎的南投縣中寮鄉爽文國中教導主任王政忠為藍本。王政忠於高雄畢業後,分發到南投縣中寮鄉縣立爽文國中為實習老師。劇情描述王政忠老師看到偏鄉缺乏教育資源的窘境、懶散且反叛的學習風氣後,一度想調職回城市,但是,校長說:「若要調職,惟有教師的考績改好。」因此,他才「刻意」嘗試用物質(食物)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甚至主動希望重新振作「國樂社」。其實,說穿了,只是為了參加比賽(因為在南投縣,包尾也能是第二名,都是亞軍),以此為自己鋪路,為考績加分。這種老師職涯的描寫,非常現實,甚至反映香港的教育體制,其處境也甚為相似。許多合約制老師每年為了自己的續約考績,校方為了各種比賽的名次,催谷排名,不斷以「目標為主」、一切以「成績」、「校本評核」、「公開考試」為依據。今天,許多學生感到功課壓力過大、甚至輕生自殺,被人譏笑「抗壓力不足」,老師忙於批改功課,家長忙於督促子女完成功課,犧牲許多家庭親子時間。教育錯位亂象,均是我們教育的「病源」。可幸,《老師》卻回到正軌,叫人反思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本質。

用知識幫助自己,進而幫助更多的人,
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921大地震,震不碎「師生共愛」的心
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灣本島發生921大地震,當時正在金門服役的王政忠回到中寮鄉,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學生徬徨地哭着問他:「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王政忠聽到後心生感觸,放棄調職,繼續留在中寮鄉,打造更好的偏鄉教育環境,同時也帶領縣立爽文國中的師生一同繼續向前行。那,究竟,一個平凡的老師,在重災區的無助人心裏,他可以做甚麼?其實,他也是輕易被地震打敗的人,可是,當學生們哭着問他:「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他想起十幾年前的自己,一無所有,是老師們用愛拉他一把,讓他有今天的成就,那才是他受教育的目的,「用知識幫助自己,進而幫助更多的人」。他懷着信心,在災區以簡陋的設備,重建校舍。學生們在災後重新投入學習,漸漸地忘掉災後失去家庭和至親的傷痛。王政忠還發起翻轉教育革命,企圖以物質作獎勵,激發起學生自發性學習的動機。

Turn Around_016_1150_2

之後,他還藉着報名全國音樂比賽,激起學生們的鬥志。但是這次,絕非為了名次和勝利,而是為了證明「他們沒有被地震打倒」。因此,音樂演出是一種創傷後遺症的治療,全片的高潮就在比賽裏,音樂蒙太奇剪接着師生共處的生命片段,學生們以中樂演奏着〈對面的女孩走過來〉一曲,他們樂在音樂裏,已超越了比賽的層次。心靈從災後的創傷中康復過來,以痊癒的心奏出愛和調皮的青春戀曲,自然流露,毫不做作。

筆者觀看此片十分感動,許多個人情感和因素都投射入電影故事裏。一來,當年自己從事影視製作,在台灣拍片,也經歷921大地震,親身感受到天災的無情和可怕。二來,筆者希望有生之年,也能拍攝一部誠意十足、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師電影。三來,教育的歷程是漫長的,幼稚園和小學注重「品德、感觀、好奇心、紀律、合群」、中學着重「術科的基礎、成長、對青春的躁動、反叛和體諒」、大學着重「通識教育、專科的培養」、研究院着重「專業的深造,研究精神和方法、探究新知識」等,均是教育之路。《老師》的故事是中學成長階段,我們看後,均感受到老師對中學生的成長人格的陶造尤其重要,也是向許多平凡卻偉大的教師致敬。

(文章節錄自《電影心》2018年4月號)

陳家樂博士
電影導演和編劇,首位華人電影學者研究、教授和發表「電影治療學」(Cinema Therapy)學說,並於大學教授電影編劇、導演和電影文化批判理論。電郵:sobelchan@hotmail.com
謝嘉敏女士
新晉電影評論家、編輯、作者,近年致力發表「電影治療」及電影文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