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授權全文轉載】《想更認識你》─ 父親聽過我的歌

ICANONLYIMAGINE_meitu_1

PHOTO/曙光影視、互聯網

TEXT/  Lydia,轉載自《境界》


車禍後父親性情巨變,經常用皮帶和木槳毆打巴特,又用冷暴力精神虐待。母親最終棄家而去。父親患癌信主後,每晚都向巴特懺悔。好不容易得回的好父親卻轉眼離世。父親現在如何?——《想更認識你》。美國最熱福音單曲背後,一個虐待、遺棄、失落和贖回的故事。

 

3月16日,福音電影《想更認識你》(I Can Only Imagine) 在美國上映,觀眾熱度大大超出預計,僅一周就擠進全美票房三甲,位列《黑豹》和《古墓奇兵》之後,被媒體稱為“最激勵人心的療愈之作”。

許多人走進影院是因為早就熟悉並喜愛歌曲《想更認識你》(I Can Only Imagine) 。這首歌由福音搖滾樂隊MercyMe (憐憫我)在2001年發行,詞曲作者是樂隊的主唱巴特·米拉德(Bart Millard)。歌曲從寫作到錄製一氣呵成,只用了不到48小時;發行後長居排行榜榜首,不但在基督徒音樂界名聲大噪,也震動了流行音樂圈。

導演安德魯·歐文說,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複雜的父子故事”:巴特從小就在暴力父親的精神虐待下成長,無論他多麼努力,父子之間那道冷漠的牆依然無法跨越,巴特躲進信仰裡療傷,沒想到天父親自帶領他走上音樂的道路,給他勇氣面對一切。當巴特站在臺上演唱他以自己與父親的經歷為靈感創作的《想更認識你》,他仿佛看到父親就坐在台下,看著他把從神而來的愛帶給許多破碎的心……

這首巴特受生父啟發、獻給天父的歌,幫助了許多在傷痛中漸冷的生命重獲醫治。這首歌也成為美國電臺有史以來播放最多的基督教單曲。
imagine_1150_3

父親醒來變成了“魔鬼
巴特出生在一個德州小鎮格林維爾,父親亞瑟(Arthur Millard)是鎮上出了名的好人。亞瑟年輕時曾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大學橄欖球隊隊員,一度被看好並有望進入職業隊。但是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並和當時的女友(巴特的母親)結婚,他放棄了職業運動員的夢想回到格林維爾,在高速公路局謀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主要負責在施工區指揮交通。

1969年的一天,這份看似簡單無趣的工作遭遇重大變故。一輛柴油貨車撞倒了亞瑟,將他拋向空中至少16米之高,他不省人事。醫生檢查後發現,他竟然奇跡般地一根骨頭都沒有斷。雖然如此,他仍然陷入昏迷中,醫生沒有把握他能否醒過來。所有人都做了最壞的打算。

八周後,他醒了。然而醒來的卻並不是從前那個受人敬仰愛戴的亞瑟,而是一個“魔鬼”。因為腦部嚴重受創,亞瑟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暴躁兇狠,幾個護士都按壓不住他的怒火,只有他的母親能夠馴服他。

亞瑟出事後不久,巴特出生了。雖然亞瑟在旁人面前會保持一定的風度,但是在家中面對妻兒就完全是另一番面孔。他再也不是當年那個體貼入微的丈夫。常年的惡言相對和精神虐待終於使巴特的母親決定離開。影片裡年少的巴特追著母親搬家的卡車奔跑的那一幕,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裡。他哭喊著:“媽媽,不要走,不要拋下我一個人。”

就在電影上映前的今年2月,巴特的同名自傳《想更認識你》(I Can Only Imagine)出版。有讀者在亞馬遜網站留言,“巴特誠實並謙卑地分享了關於他被虐待、遺棄、失落和贖回的故事。……書中提供了電影無法捕捉的所有內容,填補了電影中缺失的空白。”

影片中亞瑟對妻子施行了家暴,現實中其實他沒有對妻子動過手。但父親的虐待和母親的離棄畢竟那麼真實地發生了。巴特替多少被父母拋棄的孩子發出了曾經在心裡回蕩的呐喊呢?母親的不辭而別給巴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深感被拋棄的他從此開始了一段噩夢般的童年。

ICANONLYIMAGINE_01

年幼時的巴特與家人

哥哥司提反擅長橄欖球,常常和父親一起看球賽、探討球技。巴特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也認定自己的夢想就是打橄欖球。但這非但沒有讓父親更接納他,反而讓他得到異常苛刻的對待。每當巴特做了任何讓父親看不順眼的事情,有時候只是忘記把東西放回原處,就會招來一頓暴打。父親有一條皮帶和一根木槳,這成了他固定的懲罰工具。

筆者想起自己很小的時候,幾乎每天都會挨母親打。有時候是皮帶,有時候是擀麵杖,有時候是隨手抓起的任何物品。現在已經想不起來每次挨打究竟是什麼原因了,也許是父母之間的爭吵使得母親憤怒(後來他們離婚了),也許是自己真的很不聽話,唯一留在記憶中的便是那時對母親的恨。想起自己悄悄寫在牆上類似“我恨媽媽”的字眼,覺得很可悲。直到信主後,才與母親和解,重新建立關係。

電影中沒有提到的是,每次暴打完巴特後,也許是出於內疚,父親才會允許巴特坐在他的腿上與他一起看電視。這是巴特與父親唯一正常的父子時光,除此之外巴特從未感受過任何來自父親的認可與關懷。

對父親關注的渴望,甚至讓巴特故意犯錯,只為了被暴打後能坐在父親腿上享受那短暫的親子時光。終於,在五年級的時候,巴特經歷了他人生中最殘暴的一次毆打,導致他整夜只能趴在床上痛哭了一夜。在後來的一次懺悔中,父親告訴巴特,當他意識到自己所作的一切時,他也哭了一夜。那次家暴之後,亞瑟因對自己暴力的恐懼,決定把巴特送去媽媽和繼父那裡生活。

巴特的內心已經無法承受再一次的拋棄,他拒絕接受繼父的關懷與示好。一年之後,巴特的母親和父親商量之後,還是讓巴特回到了父親的身邊。

巴特選擇逃避。當他在一個派對上喝下一整瓶近乎純酒精的飲品,應該酒精中毒的他竟然沒有任何後遺症。巴特說是上帝保守了他的性命。然而當父親得知後,他並沒有再次毆打巴特,而是選擇了冷暴力。父親說:“巴特,你知道嗎?我已經不在乎了,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從那一秒開始,亞瑟真的再也沒有管過巴特。無論巴特做了什麼,即便是幾天不回家,父親再也沒有關心過他。巴特在回憶錄中分享,他甚至想念父親的虐待,因為那至少證明在某種程度上父親還在乎他。

七年級的時候,巴特加入了教會的青少年團契。從此,教會成了他的藏身之處,每個星期巴特能在教會呆多久就呆多久。他說自己當時的心情就像大衛在《詩篇》第84篇10節所寫一樣:“在你院子裡住一日,勝過在別處住千日;寧願站在我神殿中的門檻上,也不願住在惡人的帳篷裡。”

值得慶倖的是,音樂給了心如死灰的他一個擁抱生命的理由。巴特說:“音樂在我絕望時給了我希望,在我覺得沒人愛時讓我感受到愛。”隨身聽成了他身體的一部分,仿佛只有沉浸在音樂中生命才有了意義。很快,巴特成為教會少年詩班的成員。

ICOI_PRStill_02_1150

幾乎每晚父親都會向巴特懺悔
巴特高中一年級的一個夜晚,父親亞瑟昏倒在一個餐廳裡。最終亞瑟被確診為胰腺癌。幸運的是,因為腫瘤的位置相對理想,醫生判定他還有幾年的生命。當巴特意識到父親時日不多,他心中的憤怒與恨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父親的同情與憐憫。

亞瑟也變了。巴特在回憶錄中誠實地寫道,從前亞瑟去教會只是為了與其他單身女性聯誼,但現在亞瑟一心一意的開始尋求神,常常讀聖經讀到睡著也不放下。癌症成為了巴特和亞瑟共同的敵人,巴特承擔起了照顧父親亞瑟的責任。

有一天當巴特放學回家時,發現父親倒在地上嘔吐不止。等待救護車時,以為自己即將離世的亞瑟開始向巴特懺悔,“巴特,你知道我是愛你的,我一直都愛著你。對不起,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你。” 在醫生診斷過後才發現是虛驚一場,原來亞瑟只是感冒了。但是這臨終的懺悔卻成了亞瑟打開心扉的起點。從此以後,雖然亞瑟的身體日漸消瘦,他卻盡最大的努力出席有關巴特的一切活動。

巴特常常看到父親研讀聖經,裡面寫滿了筆記。甚至有一天,巴特聽見父親在內屋悄聲細語地為他和哥哥禱告。從前那個惡言厲色的父親竟然跪在地上默默為自己禱告,這讓巴特難以置信。

亞瑟在世的最後一年,他選擇在自己家裡接受化療和看護。夜班護士不幸在車禍中去世以後,巴特成了新的夜間看護,每晚在固定時間為父親輸液。那段時間成了他們的團契時間,父子彼此分享一天中的喜怒哀樂,亞瑟借此逐漸瞭解了自己的兒子。不僅如此,他幾乎每晚都會向巴特懺悔,為自己過去對巴特造成的傷害道歉。這些談話不知不覺中醫治了巴特那顆破碎已久的心,他對父親的信任慢慢被重新建立。

隨著時間的流逝,父子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亞瑟幫助巴特更深地明白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和使命。亞瑟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靈命卻日益更新,他將自己從神話語領受的智慧毫不吝嗇地分享給巴特。他不斷借著給巴特的各樣忠告,希望巴特不要步他的後塵,成為他那樣的父親。亞瑟深信自己的癌症是上帝奇妙的安排,是為了榮耀上帝之名。

巴特在回憶錄裡寫道:“一個每天承受癌症和化療折磨的病患能說出這種話,這信心和力量必不是屬這世界的。” 從小就缺乏父愛的巴特,終於感受到了父愛的偉大和力量。亞瑟對他來說已不僅僅是父親,更是他最好的朋友、屬靈的榜樣和私人牧師。

在影片中飾演亞瑟的金球獎提名男星鄧尼斯·奎德(Dennis Quaid)真切地表示:“這是個非常激勵人心的故事,我們可以看見一個人的心如何從冷硬變得溫柔。”

ICOI_PRStill_09_1150

父親聽過我的歌,還以我為傲!
高中二年級的一晚,巴特在球場上腳踝骨被撞擊骨折。醫生宣告,如果巴特還想正常行走,就必須結束橄欖球生涯。

當巴特的好友為了參加學校的合唱團,邀請巴特與他一同試唱,巴特美妙的聲音震驚了合唱團的芬徹老師,她告訴巴特,她會安排巴特參加學校的音樂劇合唱。巴特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焦急地向芬徹老師澄清:“我是一個米勒德(Millard),米勒德家族只進行體育運動,米勒德不唱歌更不表演!”

芬徹老師回答:“你很有天賦,巴特。這是一個禮物。在我的班級裡,你必須選擇使用你的天賦,或選擇不及格。”

高中三年級,巴特被芬徹老師逼上了舞臺,成為音樂劇《奧克拉荷馬》的領銜主唱。演出的那天,巴特的好朋友、奶奶和病重的父親都出席為他加油。當奶奶聽到巴特歌聲的刹那,她感歎道:“這不可能真的是巴特的聲音吧!”

從此巴特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歌手。

父親去世前不久的一個主日,巴特要去教會獻歌,那時的亞瑟已經無力下床。雖然不能去教會,但是亞瑟會在收音機上收聽主日崇拜,那天也不例外。當巴特回到家,父親將他叫到自己床前說:“我知道將來你會用你的聲音做很偉大的事情。我想告訴你,你第一次在教會唱歌的時候我其實就在收音機上聽見了,我非常以你為傲。”影片忠實再現了這一幕。

巴特簡直不敢相信,父親竟然早就聽過自己的歌,還以自己為傲!亞瑟後來坦白,他患癌後就開始在收音機上聽巴特在教會唱歌,之後繼續聽完牧師的講道。他也因此接受了福音。

亞瑟曾因自己的夢想破碎,常年向巴特灌輸夢想不值一提,總會被現實打敗。但此刻他語重深長地叮囑巴特,一定不要辜負上帝給他的禮物,不要被童年的陰影影響,去勇敢追尋自己的夢,不要回頭。

為了讓巴特沒有後顧之憂,亞瑟告訴巴特,他已經將自己的退休金轉到了巴特和哥哥的名下,未來十年,巴特每個月都會收到一張600美金的支票,這對當時的巴特來說是一大筆錢。巴特在書中回憶道,當時亞瑟臉上帶笑,繼續說道:“我不知道十年後會發生什麼,但是我確信我會找到別的方法繼續照顧你的。”

ICANONLYIMAGINE_04

現實中的巴特及父親

 “父所賜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愛
1991年11月11日,亞瑟病逝。有一瞬間,巴特被憤怒充滿,他不明白為什麼上帝要奪走自己盼望了一生的好父親。但一想到與父親的徹夜長談,看到父親對上帝的信心和對死亡的接受,他明白上帝依然在掌權。

奶奶在葬禮結束後回家的路上感歎:“想更認識你亞瑟現在所看到的景象。” 巴特決定從大學裡輟學追尋自己的音樂夢。巴特的奶奶表示支持,可是當她聽說巴特連工作都沒有,整日就在出租屋裡為樂隊想名字的時候,她對巴特吼道:“憐憫我巴特,你為什麼不去找一份正經的工作!”

1994年,父親去世三年後,巴特和幾個夥伴正式組成了一支基督徒搖滾樂隊,樂隊的名字正是“憐憫我”。 他們一起生活在一輛巴士上,到處巡演,尋找機會。幾年以後,當巴特和樂隊再次回到德州的時候,他們已經小有名氣了。當然,他們並未想到,日後不僅多次獲得葛萊美獎提名,更有8次獲美國福音音樂協會最高榮譽聖鴿獎。

1997年,樂隊準備錄製他們的第五張專輯 “崇拜專案” (The Worship Project) 。錄製前一晚,大家一致同意還需要再寫一首歌加進去。當巴特在筆記本裡想找一頁白紙開始創作時,他才發現整個筆記本幾乎都已被自己隨手寫下的 “想更認識你” 幾個字填滿了。原來自從奶奶在父親的葬禮後說出這句話起,巴特便時不時想起這話來。就在那一刻,巴特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重大意義。提筆放筆,十分鐘的時間巴特便寫下《想更認識你》,沒有任何猶豫,不需任何修改。巴特說:“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如此順利地創作。”

ICOI_PRStill_12_1150

因為歌詞裡直接提到了“耶穌”與“天堂”等字眼,樂隊成員以及巴特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這首歌有一天會一炮而紅。“在人這是不能的,但在神凡事都能”,聽到這首歌的人備受感動,越來越多的人問:“這首歌是誰創作的?”當美國著名福音歌手艾美·葛蘭特知道作者是巴特後,就打電話給他,希望巴特能同意讓自己將這首歌收入下一張專輯。巴特希望更多的人聽到它,他知道艾美的影響力比自己大,於是就答應了。

在一次交談中,艾美問巴特這首歌是怎麼來的。巴特回答:“它就那麼發生了,作詞用了大概十分鐘,作曲也是一樣。” 艾美溫柔地看著巴特說道:“你沒有用十分鐘寫這首歌,你用了一生。”

一年後,艾美決定將這首歌的首席發行權還給巴特和他的樂隊。她告訴巴特:“這是你的故事,不是我的故事。”並邀請巴特在自己的個人演唱會上一同合唱此曲。

《想更認識你》在2001年迅速成為福音廣播電臺最受歡迎、迴圈播放最多的曲目。在回憶錄中,巴特提到2002年1月,他被邀請上一個全國著名的廣播節目做訪談。當巴特等待主持人上線的時候,他的妻子莎倫遞給了他一個信封,裡面裝著一張600元支票,這是父親的最後一筆退休金。一想到自己即將失去這份收入,巴特慌了。他要照顧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怎麼填補這份收入呢?

ICANONLYIMAGINE_06

巴特和妻兒的全家福

此時,主持人上線了,他激動地問巴特:“很多人都知道這首歌是關於你父親去世的故事,你覺得當他聽到這麼好的消息會有多驕傲呢?你覺得他會對你說什麼?” 巴特完全不明白主持人在說什麼。原來他還不知道,就在當天早晨,《想更認識你》登上了全美福音音樂榜的第一名。當主持人解釋給他聽的時候,他忍不住在廣播上哭了。巴特的腦海裡充滿了父親對他說的那句話:“我不知道十年後會發生什麼,但是我確信我會找到別的方法繼續照顧你的。”

有網友評論說:“當你看到上帝的恩典通過巴特一生的悲劇和救贖交織在一起時,你會微笑,會哭泣。”“最終的結果是所有來自虐待家庭的孩子都期盼的結果——上帝能做到那些不可能的事!”

“你們看,父所賜給我們的是何等的愛,為要使我們被稱為‘神的兒女’,而我們就是神的兒女。” (《約翰一書》3章1節)

(本文參考了巴特的自傳《想更認識你》、電影《想更認識你》官網等資源,一併致謝)
編按:文章獲得《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授權刊登,並於2018年6月號《電影心》作截錄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