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下稱《哪吒2》)以突破120億人民幣票房的成績,成為中國影史首部破百億票房電影,並超越《玩轉腦朋友2》,登頂成為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的新冠軍,並於2月下旬在香港正式上映。
《哪吒2》講述了哪吒在經歷了自我認同的掙扎後,逐漸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與使命。然而,新的危機降臨,天地間的平衡被打破,一股強大的黑暗力量威脅着三界的安寧。哪吒必需與他的夥伴們,包括敖丙、太乙真人等,再次踏上冒險之旅,面對更強大的敵人和內心的考驗。在戰鬥中,哪吒不僅要對抗外部的邪惡勢力,還要直面內心的恐懼與疑惑。最終,他通過勇氣、智慧與友情的力量,戰勝了黑暗,守護了世界的和平,同時也完成了自我成長與蛻變。
哪吒2》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精湛的製作和引人入勝的劇情,更在於其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的深度融合。影片通過哪吒這一經典神話角色,探討了命運、反抗、家庭倫理等主題,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與此同時,《聖經》作為萬世經典的核心文本,同樣包含了豐富的敘事結構和倫理教誨,為人類提供了心理療癒的智慧。
本文將從聖經角度解讀《哪吒2》的神話結構,並分析其如何為現代人的心理困境(如焦慮、壓抑、身份迷失)提供醫治與釋放的啟示。
一)神話結構與聖經隱喻:權力、墮落與救贖
1‧玉虛宮與巴別塔:虛偽的「神聖秩序」
《哪吒2》中的玉虛宮被塑造成「仙界最高權力中心」,其表面維持三界正義,實則以道德話術掩蓋統治暴力,例如無量仙翁以「教化妖魔」之名行鎮壓之實
,甚至屠戮陳塘關百姓。這種虛偽的「神聖秩序」呼應《聖經》中巴別塔的隱喻:人類試圖建造通天高塔以「宣揚己名」,卻因驕傲與權力慾陷入混亂(《創世記》11章1-9節)。玉虛宮的崩塌,正如巴別塔的傾覆,揭示所有以「神聖」為名的權力體系,若背離真理本質,終將自我毀滅。
2‧魔丸與原罪:被污名化的本質
哪吒因「魔丸」身份被視為「天生邪惡」,此設定暗合《聖經》中「原罪」的觀念——人類因亞當夏娃的墮落,被視為「生而有罪」。然而,《聖經》同時強調「罪」非不可逆的標籤,而是需要被「救贖」的狀態(《羅馬書》5章12-21節)。哪吒最終喊出「小爺是魔又怎樣」,正是打破「原罪決定論」的宣告。正如保羅所言,「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5章17節),身份不再由出身定義,而是由選擇與行動重塑。
( 想閱讀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226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