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文化館處處洋溢着人文氣息,正好與著名作家及詩人胡燕青非常搭配。她的作品屢獲殊榮,目前為國際基督教機構聖經課程翻譯編輯。她曾是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的副教授,借助她三十年的教學前線經驗,累積了對教育、培育青少年人的智慧;而自中年開始認真學習《聖經》,也發展了她對信仰的深刻理解。
胡燕青的作品,反映了她一生對真善美的堅定追求。她思維空間開闊,而且話中有書、話中有畫,話中有道,深具啟發性,無怪乎屢獲教學獎。希望讀者可從這位睿智長者之言語,挖掘到經過思考沉澱和經驗積累的寶藏。
支持文字宣教事工
按此訂閱《天使心》
拓展年青人生命的深與闊
胡燕青在祈禱簿和答題簿內寫了一手秀麗無比的中、英文字,令人詫異,為這次訪問展開了精采序幕。胡燕青分享了她教授硬筆書法第一課。當時學生在大學校園裏分別找老人家和年輕人執筆寫字。時值暑假,學生找不到教授,便找來膳堂阿嬸、侍應生、保安代表上一代,然後再找自己同齡的同學。
眾多樣本一對照之下,即看到教育程度不高的阿叔阿嬸,書法比大學生好得多。「看書法的美不單是看外層,再深入研究,那要求手部肌肉的運用、用心的程度、以及美學觀念的培養。」她說。「我的目的是要年輕人在長輩面前學會謙卑。」
「年輕人都習慣輕看年紀大的人,覺得他們陳舊迂腐、目不識丁。但這是愚不可及的事。年輕人不但看不起老人家,而是15歲的看不起20歲,20歲的看不起30歲,30歲的看不起40歲。大家似乎都沒想過對方用了多少時間去調整生活的節奏和方向,累積了多少人生智慧,也沒想過他們自己到時是否能比對方做得好。」
「年輕人真的要謙卑些,況且,他們一轉眼亦將滿頭白髮。」
書法是一種道,《聖經》培育與教導,更是大道。
面對今天教會常說「斷層」,難以吸納新一代,胡燕青的看法是「年輕人逃避老套,追求英雄式的挑戰。我們可以培養他們成為福音勇士,fight for Jesus!」
胡燕青認為教會給年青人最好的節目,是帶他們靜心研讀《聖經》,讓他們窺見福音的深度和闊度,而不是搞活動。老實說,教會搞的年輕人活動有多吸引?不如讀經,當然也可以多討論《聖經》以外的事情,但依據《聖經》的角度去分析。我們可以借鑒昔日保羅培訓提摩太的經驗,讓年輕人進入年輕人的群體。但那首先要培養年輕的基督精兵,而不是被年輕人認為是需要忍受的、傻傻的傳道人。
(文章節錄自《天使心》,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37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
TEXT/潘翠華
PHOTO/J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