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痛證(一)

zp-bol1_meitu_2

TEXT/黃子明  註冊中醫師

PHOTO/互聯網

常言道:「病痛病痛,病最折騰人的就是痛!」病不可怕,痛有時更可怕!疼痛的出現揭示健康出現問題,而且疼痛可令人感到難以忍受,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摧毀意志,特別是長期受著疼痛折磨的病人,會感到「痛不欲生」!

疼痛是甚麼?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會(IASP)對疼痛的定義:「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
疼痛包括二大方面的表現:
痛覺:易受情緒、生理及精神活動影響,表現為痛苦、焦慮、不安、不愉快等。
痛反應:機體對疼痛的反應,如呼吸急促、肌肉收縮及血壓升高等。

痛證的中醫病因
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清楚說明一切痛證以「寒」為主要病因。
《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氣寒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進一步闡述疼痛麻痹的主因為風、寒、濕三邪夾雜,並根據風、寒、濕邪的偏重,可分為行痹、痛痹和著痹。痹者,閉也,是指受風寒濕邪所侵擾,導致氣血凝滯,經脈閉塞不通,而引起包括疼痛等多種症狀的疾病。
此外《素問.舉痛論》亦云:「寒氣客於小腸……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故痛而閉不通矣。」可見風、寒、濕、熱皆可引起疼痛。

痛證的發病機理(病機):「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
不通則痛:指各種病邪(風、寒、濕、熱)阻滯於經絡臟腑,或飲食、蟲積、跌仆損傷等使氣機不通,血液瘀阻,痰濕留滯,周身經脈不通而發生疼痛。
不榮則痛:一指陽氣不足失於溫煦,在外則衞外不固,外邪入侵而產生風寒濕痹;在裡則元陽不足,氣血運行失去動力而停滯,產生疼痛。一指陰不足失濡潤:津、血、陰精不足,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失去滋潤濡養,筋脈拘急而發疼痛。

下次將繼續探討中醫對痛證的分類、治療及預防方法。

(文章節錄自《天使心》,欲知道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40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