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誠明與擇善固執

Artboard 4

在今天是非顛倒、慾望橫流的世代,「擇善固執,唯誠得道」真的是難能可貴。

 

東漢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其中原序〈傷寒論序〉體現了全書的中心思想和綱領,文章簡潔精練,文道兼備,是—篇流傳千古的醫學、醫道、醫德的教育名篇。〈傷寒論序〉中最後一句引用了孔子的話:「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恰好與三種文化傳承方式吻合,「生而知之」是直接傳承,「學」是跟師的口耳傳承,「多聞博識」是文字的傳承。

張仲景引用的是孔子提出「為學」的兩大路徑,見於《論語‧季氏第十六‧為學四等第》:「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就是指生下來就知道的,是上等資質的人;經過學習而知道的,是次一等資質的人。

《尚書‧虞書‧大禹謨》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居高思危難以安撫,道統的心微妙幽深,想要傳承道統,最精粹也獨一無二的方法,就是信守中庸之道。《中庸》云:「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真誠無妄的心,明白道的真理,使自性恢復光明,這就是自然的天性。從明白道理以後再涵養誠心,這是人為的教化。所以真誠無妄的人,必能明白道理;明白道理的人,必能真誠無妄。為人老實懇切是為誠,誠者日子有功自然能通明事理。

傳承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承」的人能否跟「傳」相呼應。《周易‧幹卦‧文言》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我們做人越能跟道統「同氣」,就越能傳承,關鍵在於「誠懇」。

「承者,誠也」,《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誠既為天之道,則天所助者,是能不違背誠、能依善性良知行事的人。《中庸》云:「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本性通體光明,無處不照,只要誠心求之,便能開發本性的光明。

有些人並不能「擇善固執」,或中道而廢,或半途變節,原因部分由於世途險惡、是非難定,無所適從;部分是屈服於惡劣環境,未能執着於原來的理想、勇氣和毅力;部分是被利益權位所誘而出賣靈魂。在今天是非顛倒、慾望橫流的世代,「擇善固執,唯誠得道」真的是難能可貴。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章8節)

(想閱讀其他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81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