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黨政治的世紀大戰

Artboard 1 copy 3
前言:今次選戰特色
美國生活平淡,除了平常的「突發新聞」和每年的NBA(籃球年賽)及Superbowl(美式足球年賽)可添加色彩外,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也令平淡生活起亢奮作用。今年選舉有如下十大特色: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投票人數最多的一次,約共一億五千萬(拜登獲七千八百萬票,特氏也獲七千三百萬票)。
‧這是歷史上最昂貴的一次選舉,競選費用雙方共用了60億美元。費用大部分是企業或個人的政治捐獻。
‧這是最爭持不下的一次選舉,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且各有擁躉。全國比上世紀民權運動年代更加撕裂。
‧這是美國歷史上最老的一位總統,拜登現年 78 歲,第一任完成已 82 歲,老態已現,能否再選第二任也成問題。
‧這是黑人女性第一次當選副總統,而其夫婿是猶太裔律師,也是第一次有這族裔的男士成為「第二先生」。
‧這是最峰迴路轉的一次,民調拜登領先,選舉當晚特朗普有後來居上之勢,但點郵遞票時,拜登勝局已定。
‧這是最無風度的一次選舉。特朗普至今仍不按傳統致電祝賀勝方,除了過渡不合作,還大興訴訟,指對方舞弊。
‧這是世界領袖最困惑的一個局面。他們對拜登發的賀電全被國務院截停,國務卿還對外宣稱特氏將順渡第二任。
‧這是全球美式民主追捧者最值得深思的反面教材。特氏這樣的人是如何選出來,民主大國權力過渡原來也是脆弱。
‧這是一場世紀大戰,因為不單影響美國,可能中美關係和全球格局也因此不再一樣。

Text_吳宗文

美國政制模式及權力轉換過程
一. 美國政府的三權分立和決策模式

美式民主是由最少數及最基層的組織開始建構(例如校區的選舉),通過教育、宣傳和實踐,令社會瀰漫着民主氛圍,而人民也浸淫於民主意識中。美國中央或高層政府與地區或下層政府間(聯邦與州府/州府與縣市),都存在着自治和問責之互動關係(層屬關係較弱)。而且由最高至最下各級、各層的政府,都有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民主民治模式。
民主體制內的憲法和終審法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憲法是政制之奠基石,內裏已擬定了政府的建構和運作,也規劃了公職領袖之產生及權力轉換的過程。而終審法院是當政策和民意遇上重大分歧時,作出最後闡釋及裁斷的地方。他們若裁決了,縱使是提案和選票也不能推翻或改變,而且會成為可援引的判例。例如:加州全民投票通過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議案,異議者上訴至終審法院時,法官之表決僅以一票之差,便推翻了全加州人民的意願。所以兩黨均重視對大法官之委任。
總統、議會及法院之權力是三分而立且互相制衡。總統是「行政」機關的首腦,獲選後他便委任內閣(各專責部門),協助他執行其政策。但他所委任的部長及其他要員,均需在兩院聽證批准後才可任職。國會分參議院與眾議院——參議院100席而眾議院有435席——都是「立法」機關,兩者存在着微妙關係。另有「司法」系統的各級法院,形成三權分立。各有所管,也各有所不管。任何提案均需在兩個議會通過,再由總統簽署,才可成為法令實施。

二. 獲取職權的方法:競選及委任
美式民主是兩黨(共和黨與民主黨)獨大的競爭式政治。其實選民之選擇仍有限,獨立候選人或少數黨的提名人,選上的機會是微乎其微,因被兩大黨的歷史、人脈和資金所操控,不過兩黨仍有互相牽制之作用。其實今次也有小黨(自由黨)的獨立候選人參選,不過票數少而且媒體缺乏報導,幾乎無人知,只能作民主形式主義之點綴而已!
現時西方絕大部分民主國家,都以「兩黨獨大、輪替管治」來展現民主和給人民選擇。美國的民主黨猶如英國的工黨,比較照顧基層的福利,而且價值觀比較前衛,常被批為左派和走社會主義路線;而共和黨則如英國保守黨,着重資本家及中產的利益,倫理觀念比較維護傳統,被指為右派。兩黨政治在路線上易各走極端,且易生對峙和撕裂。而且投票時,領袖的人格、作風與政事有時分不開,信仰、倫理與政治也易於被捆綁在一個黨的路線上,所以選民投票真不容易。
聯邦政府除了選總統,同時也選兩類議員:參議員(任期六年)和眾議員(任期兩年)。而各州、縣、市的地區政府也會按任期完結選公職人員(例如:州長、市長、法官、檢控官、議員、參事等)。除了競選,也有通過聽證而獲得委任的職位,任期由六年、四年至兩年不等。

節錄自《天使心》,想閱讀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75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