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三歲女兒小悅將於九月開始讀幼稚園,黃鎮昌(Marco)決定以父親獨有的方式,只帶簡單衣物及一個拖卡,兩張機票,踏足台灣,為的不是要讓小悅締造深刻難忘的回憶,Marco強調:「我只想與女兒在一起。」
Marco每年多次帶領不同群體前往世界各地流浪及歷奇,但當小悅一上幼稚園時,父女間的相處時光會愈來愈少,所以在2015年的5月忙裏抽空兩星期與女兒去騎單車。「我對台灣相當熟悉,所以我事前沒有太多的安排及顧慮。我始終覺得父女間的旅程該是浪漫點較好。小悅可以坐到有多遠,我就騎多遠,一切隨遇而安。」最後,一大一小,一架單車牽着一個拖卡,以11天完成了環島之旅,踏遍台東、花蓮、台南、苗栗、彰化、桃園等地,Marco每天早上約九時出發,到黃昏甚至晚上才回酒店,小悅每天要坐在拖卡上10至12個小時,Marco赫然發現,原來自己騎了多遠,女兒就能夠按捺多遠的路程。
相處豈能衡量?
「你女兒只有三歲,她長大後到底對這趟旅程是否猶有印象?」這問題無疑是當相關報道出現後,最多人挑戰Marco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有點不恰當的。我從沒有說過想藉着旅程讓小悅變得成熟,我由始至終都只是想與她相處,不是要她記憶裏有這段旅程的點滴才代表我們兩個一起度過了這趟旅程。」
Marco直言親子間的旅程並不應用價值或記憶來衡量,而單純在於爸爸與女兒同心協力去完成每件事情,用自己的方式帶領女兒來踏遍世界。「這趟旅程好明顯有別於其他旅行團,我們並非去享受,卻是去吃苦。正因吃苦,我們才會在細緻的位置得着滿足,譬如我們每當一起喝飲料時,會等候對方喝完飲料,再痛快地嗝一口氣,若不是在艱苦的旅程裏,我們並不稀罕這種時刻。」Marco指旅程將自己與女兒的互動層面更深入,亦讓她的腦海中「爸爸」並不是一個名詞,而是讓她從爸爸的味道、脾氣、對話……每個相處的影像而讓「爸爸」變得立體,讓他也感受為父的感動,亦決定未來會帶小兒子以同樣方式再踏足台灣。
進入風浪 重新做人
年中帶領多個不同團體到世界各地進行流浪活動,Marco目睹每個生命都受旅程而得着改變。「我的工作是帶領人離開自己的安舒區。離開會讓生命出現自我的攪動,同時一直緊閉的心窗會從而敞開。我的目標不是帶領他們踏足該目的地,事實上我們是要藉着地方改變及造就學生們的生命,皆因當我們最能領會及改變最多,最放得下自己之時,就在我們進入了不確定及最具張力的環境裏。」
生命背後所經歷的傷痛、缺點、憂傷,在群體中表露,當學生述說自己的故事時,大伙兒互相承托、安慰,這個歷程讓學生做回一個人。旅程的最後,Marco往往會為學生禱告,讓上帝在中間作安慰、行奇事。「他們在旅程完結後並不會突然變得好厲害,而是會感受到生命多了一份力量及豐富。」
父親獨有的禮物
對於兩個孩子,Marco與太太也計劃在孩子每個畢業時刻,送上獨特而重要的旅程作禮物。「幼稚園畢業後可能會是到熱帶雨林,與土著尋找野生大象,或是到台灣育幼院,與當地孤兒同住兩星期至一個月不等,讓他們看見生命在上帝手中是如何尊貴。小學畢業則會是各自騎單車,陪伴他們再次環島。」就如Marco所言,獨特的旅程珍貴在於不是只是用眼睛去看世界,而是用屬天的視野去看上帝想我們目睹的一切。
父親與孩子間的旅程雖然暫告一段落,然而父親育孩並不應只限於旅程之內。「我相當鼓勵爸爸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帶孩子,與細心、擅於計劃周詳的媽媽不同,爸爸是可以做一些比較有風險的事。現在我眼見很多男孩子少了一份果敢及堅強,這是爸爸應該教給孩子的個性,所以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斷不能缺席。」時下爸爸大多放手給妻子教育孩子,Marco鼓勵爸爸們可用自己能力所及並獨有的方式帶領孩子去歷險,重要不是讓孩子學到什麼,而是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刻。
撰文:Elaine
(原文刊登在 110期《天使心》月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