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在戰火中仍有選擇

1

Text/Jodie Ho

《安妮的日記》、《舒特拉的名單》、《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等,一一描寫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猶太人的不幸遭遇。《偷書賊》亦然,作者指故事靈感源自他父母口述及曾親眼目睹二戰時盟軍轟炸,及納粹軍隊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本書記錄了各人在戰火中如何發揮人性的善,同時以文字和書本帶給苦難中的人心靈上的慰藉,讓筆者不禁一面閱讀,一面流淚。

從偷來的第一本書說起

故事以死神登場作始,它專責在戰場上收集逝者靈魂。它多次與主人翁莉賽爾擦身而過,首次碰面是她9歲那年,弟弟在火車上去世的時候。葬禮草草完成,負責埋葬的工人掉下一本《掘墓工人手冊》,成為莉賽爾「偷」來的第一本書。到了慕尼黑後,莉賽爾住進天堂街,由德國人漢斯和羅莎收養。因着這偷來的書,在養父耐心的教導下,讓她展開與文字連結的序幕。

在德國入侵波蘭後,二次大戰爆發。莉賽爾偷來的第二本書,就是其中一本焚燒中的猶太禁書。後來她也多次到鎮長的家偷書,這不只是滿足莉賽爾的欲望,更慰藉一同躲在防空洞的人那驚慌失措的心靈。在鎮長夫人的鼓勵下,莉賽爾開始寫下了自傳《偷書賊》,也因此逃過了半夜的空襲,成為唯一的倖存者。文字,成為許多人的心靈綠洲,同時拯救了她的生命。

THE BOOK THIEF, Sophie Nelisse, 2013, TM and Copyright ©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courtesy Everett Collection

一本書、一段經歷

《偷書賊》內提到多本書籍,並以這些書名成為每一章的題目。如第一章《掘墓人手冊》,為莉賽爾開啟閱讀之門。第五章《吹口哨的人》,莉賽爾分別在地下室和防空洞,朗讀這本書給馬克斯和躲藏的人聽,藉此撫慰心靈,度過驚恐的時刻。第九章《最後的人間陌路人》,莉賽爾偷來的最後一本書,暗示了她與親友們天人永隔,死神已在路上工作……每一本書都盛載着一段經歷,訴說一個個的故事。

莉賽爾以朗讀故事,為防空洞的人帶來盼望,在困境中開了一扇窗。相信總有一些曾讀過的書本、文章、句子、字詞等,如今仍烙印在你的腦海中,也許它帶給你啟迪、安慰……陪伴你走過一段路。如果閱讀一本人手所寫的書,都能使你有着微妙的變化,相信由上帝啟示的人生指南—《聖經》,讀後定必能改變你的人生、指引你的道路,從黑暗中走出光明。

2

選擇善良的勇氣

莉賽爾一直活至年紀老邁才離世,這時死神才真正得到她。書本的結局,以死神的幾句作總結:「同樣是人,怎麼有人如此邪惡,又有人如此光明燦爛呢?人類的文字與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光輝呢?」

在殘酷的戰爭中,仍有人選擇善良;這不是反常的行為,乃是死神所說的人性光輝。一次,當被抓的猶太人經過天堂街往達考集中營時,漢斯把麵包送給一年老瘦弱的猶太人,卻招來鞭打,被迫加入納粹黨並派遣在空襲後滅火和收拾屍體。即使被「懲罰」,但漢斯善良的心仍沒有絲毫被動搖,對於所做的未曾後悔。

漢斯的行為,讓筆者想起《路加福音》中「好撒瑪利亞人」比喻,惟有一位撒瑪利亞人停下來照顧傷者,為他包裹傷處。耶穌所吩咐我們的,正是要如撒瑪利亞人所行的。在這個世代中,我們就如同羊進入狼群,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卻不容易,但你仍可選擇……

0010369866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馬克斯.蘇薩克(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社:木馬文化
初版:2007年6月25日

 

author
作者馬克斯.蘇薩克(Markus Zusak),1975年生於悉尼。他被喻為在澳洲的小說界獲獎最多、讀者群最廣的作家,屢獲國際上重要的文學獎項。著名作品包括《偷書賊》、《傳信人》等等。單是《偷書賊》已榮獲多個獎項及提名: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The Quills Awards)等,成為當紅作家。

(文章節錄自《天使心》,想閱讀更詳細的精彩內容,請參閱147期《天使心》)按此訂閱《天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