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專訪】LAW少:從寫書中思考生命意義 以上帝的眼光欣賞家人

law_1150x600從小與父母及兄姊同住的LAW少,在五人家庭中成長。好景不常,哥哥於17歲那年患上思覺失調,偶爾因幻覺及幻聽導致情緒及行為失常,使家中經常翻起風波。2012年,一次電視台攝製隊到家中採訪LAW少捐肝給媽媽一事,卻成了哥哥自殺死亡的序幕。第二天,哥哥為採訪一事情緒爆發,大吵大鬧並揮拳,就在LAW少報警時,哥哥轉眼已在房間跳樓自殺,為整個家帶來沉重的悲痛。

當LAW少在殮房看到哥哥的遺體時,頓時聲淚俱下。「昔日對於他的事,我都只是擔任旁觀者的角色,他病發初時我也只是個初中生;因為彼此關係不怎麼親密,也不會直接稱他為哥哥,但那一刻卻脫口喊了一句:『哥哥,我很愛你。』原來我很愛哥哥,我從來不知道。當下我突然明白並接受所有哥哥曾做過的事,就好像我終於站在他的鞋子上,真正地看看他曾經歷的所有。然後再思想到有誰可以完全接受一個人?頓時腦海卻出現了『耶穌』這兩字。」當時還未信主的他,也感到神憐憫人,無論在信或未信的人都是祂所愛的。

神讓我重新認識哥哥

哥哥的離世,讓LAW少思考生命的意義,繼而走上信仰的路,事發一星期後便開始參與教會聚會,如今已有穩定的教會生活並投入侍奉,幫助他度過人生的低潮。「對於有家人自殺死亡的事,有人會一直在傷痛中沉淪;也有人克服了悲痛,成為勵志榜樣,重點是這過程中有神與我一起度過。神給予我的,是在哥哥去世後,讓我可以繼續認識他。」

2014年,LAW少推出首本個人著作《原來在沒有盼望的地方才需要盼望 記.我思覺失調的哥哥》,藉記錄他與哥哥的種種往事,釐清當中的事情與思緒,重新認識並接納哥哥過往的一切。

遺傳自爸媽的性格

相隔六年,讓LAW少最難理解的仍是父母的喪子之痛。所以他決定在今年35歲,正是當年爸媽生他的年紀時,推出第二本著作《35/70 當我到了爸媽生我的年紀》,並跨世代地記錄了由1940年至今不同家庭的故事。

在寫書的過程中,LAW少意外發現自己跟媽媽小時候的性格很相似。「媽媽小時候在鄉下,和我一樣也是『通街玩』,是孩子們的首領。她玩後回家,會跟外婆說:『今天還沒有擁抱、要媽媽擁抱』。這些是我不能想像的,因為這很像西方的做法,而她卻是在福建鄉下長大。當我知道這事後,就會更了解她的性格與成長,及如何成就了今天的她。」

治療的角色

除了加深對父母的了解外,他也更深明白自己在家中的獨特角色、生長在這個家仿似是早已有所安排。「我出生前,媽媽不打算再要小孩,本打算到廣州墮胎但肚子已太大,我才能夠順利出生。此外媽媽在生我前有皮膚敏感,但餵哺母乳後身體就康復了;直至媽媽肝癌的時候,因為家人們都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只有小時候已注射疫苗的我不是帶菌者,可以把七成的肝捐給媽媽。這些經歷讓我想到我在家中,及對媽媽而言有着一個治癒的位置,也知道上帝的愛很大,在我們甚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祂早已準備。」

LAW又指在《聖經》中,神主要創造了兩件事:《舊約》裏創造了家庭;《新約》創造了教會。「這本新作原意就是希望我爸媽信主,我希望爸媽和讀者至少看到,因着上帝改變了我,我就懂得以祂的眼光來欣賞爸媽的好。我欣賞他們好的一面,眼光頓時的轉變,不再如從前集中於事情的好與壞,而是學懂珍惜彼此的關係。」

 

Text:Jodie Ho
Photo:Tid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