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曲為祭 獻讚美之音

16

有人形容基督徒有兩本最寶貴的書,一本當然是《聖經》,另一本就是聖詩集。

音樂在敬拜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聖經》一直注重詩歌,從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唱詩歌到《詩篇》,都是可唱的讚美詩。詩歌可以幫助人將難以言表的情感抒發出來,同時透過音樂可以更深感受經文的信息。

神曲(Oratorio)不但是一種讚頌上帝的音樂形式,也是一種信徒與上帝之間的溝通形式,藉着頌唱神曲,讓人更易於敞開心靈,拉近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一首又一首唱得出來的讚美祭,以優美的旋律曲韻,呈獻讚美給我們的神!


神曲向來給人一種既高尚又莊嚴的印象,雖然在西方音樂佔有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但相比現今的福音歌及基督教流行音樂,神曲的傳統該怎樣能延續下去,在年輕一代信徒當中普及化?

「音樂不是一些科學的東西,它講求欣賞和美。當今社會很需要訓練新一代對『美』的觀念,如果你能懂得欣賞美,人們就能夠懂得彼此欣賞。」香港聖樂團藝術總監及指揮兼香港管弦樂團首位駐團作曲家陳永華教授道。

sammy

非歌者的輝煌 乃上帝的榮耀

香港聖樂團(Hong Kong Oratorio Society)於1956年由黃明東先生及一群音樂愛好者組成,他們深信演唱優雅的音樂能帶給歌者和聽眾喜樂的感覺,提高個人素質,並為市民帶來優質的精神與文化生活。

作為成立了60周年,一個香港歷史悠久和活躍的合唱團,香港聖樂團從幾名音樂愛好者發展到現今擁有過百名不同國籍的團員,不但經歷了幾代大師的領導,也見證着本地神曲的發展歷程。教會早期的音樂大多是神曲,不少人會覺得它和歌劇(Opera)很相似,但兩者的最大分別就是神曲是沒有佈景、化妝及戲劇表演,而且是清唱的,很多時候也被稱之為「神劇」。神曲主要取材自《聖經》,每段旋律起伏,都是作曲家體會過《聖經》內容之後所得的感受。無論是欣賞者抑或演唱者,都能透過樂曲對作曲家如何在生命中經歷上帝有所領會。很多著名音樂家都寫過神曲,譬如膾炙人口的〈彌賽亞〉(Messiah),是韓德爾於1741年的作品,更是歷史上被認為極偉大的神劇。

sammy 「其實所有的音樂都是神曲,哪怕是沒有歌詞的曲,都可以是神曲,因為音樂存在着一種美,而最高、最大的美,應該是來自宗教信仰那種美——救贖、仁愛……其實很多音樂都有一種宗教美,埋藏在樂章之中,當觀眾接收到那份美的時候,這份輝煌不是屬於演唱者的,而是屬於歌詞和歌曲的輝煌。例如貝多芬的交響曲,如果真的要讚賞的,便要讚賞貝多芬;再想深一層的話,便要讚美創造貝多芬出來的那位神。」陳永華教授分享道。

香港聖樂團女高音阮妙芬認為,要演繹一首好的神曲,除了講求優美的聲線、樂理的知識,最重要是能夠將神曲所傳遞的信息分享給觀眾。「例如我會去一些大教堂,坐在那裏感受莊嚴神聖的氣氛,然後突然間就會萌生靈感去歌頌上帝,內心逼切地想用聲音來讚頌。」

神曲瑰寶 古老音符的傳承

音樂能陶冶性情,神曲更能令人經歷到上帝的大能和作為,是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祝福生命的媒介。今日作為信徒,不單不應遺忘古典神曲這一塊瑰寶,更要將神曲推介給新一代信徒,讓基督教傳統音樂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sammy 香港聖樂團主席楊健明教授回顧道:「聖樂團經歷漫長的時間,團員有過不少更替,當中有的唱了四十多年,有的從成立至今一直都在唱,這份堅持感動了很多年輕人加入我們。神曲團在過去多年來在香港及海外舉辦過超過三百多場音樂會,每年平均舉辦五至六場音樂會,曾經到過北美、以色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和中國內地多個城市演出。聖樂團演唱過古典和近代作曲家所寫的神曲和大型合唱作品,包括巴赫、韓德爾、海頓、莫扎特、孟德爾遜、冼星海、黃自等經典創作,其中許多更是香港首演。」

在香港,較少年輕人懂得欣賞古典音樂,然而多元化的音樂應當推動,傳統文化更應該被傳承下去。「神曲的旋律優美,把《聖經》中的故事內容用音樂的方法演繹出來,如果能透過大眾媒介讓年輕人有多點接觸機會,相信不但對音樂,抑或文化推廣,都有很大的作用。」楊健明教授道。
因着神曲,讓一班背景很不一樣、年齡差距很大的信徒走在一起,卻締造出和諧的畫面和優美的聲線,一同懷着稱頌上帝的心,將讚美樂曲呈獻。相信這份同心,必蒙上帝悅納。

20

《香港聖樂團讚美頌音樂會》
香港頻道:
4月3日(星期日)
晚上10時

美國頻道:
4月3日(星期日)
晚上10時

 

 


CTV

分 享 連 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