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鏡頭中尋找上帝之子:生命之道

耶穌來,不是為維持世界和平
祂來,要改變地上的法則,叫人得著永恆的生命

從電影鏡頭中尋找上帝之子陳國平牧師

這陣子,相信大家應該聽過《上帝之子》這齣電影,無論是美國、台灣或香港的信徒,看完這齣電影都會有很深的感受和反省。選角方面,無論是耶穌,或戲中其他角色,樣貌都非常吸引人,尤其耶穌的眼神更是出奇地迷人。這齣電影的每一個分鏡都處理得很好,鏡頭下每一個角色是如此的生動,對人物情感的流露都作了很細緻的描述。

其中一幕提及耶穌和彼得打漁,彼得打了一晚也沒有收獲,導演這個時候運用了處理手法,是聖經上沒有記載的,就是耶穌把手伸進水裏攪動,用科學的角度,這時候的水彷彿多了一種磁場,魚就都游了過來,導演嘗試運用了科學的角度將神蹟和大自然結合,讓神蹟更符合邏輯、理性化,同時也道出上帝之子是有能力掌管大自然,因此魚都要聽耶穌的使喚,上帝是大自然的神。

所以這次《上帝之子》的製作,無論是製作班底的陣容,來自荷李活的聲音特效團隊,以至於運用高科技拍攝及後期製作,都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耶穌回應政權的態度

在電影的開端,講述彼拉多出巡,當時他在趕路,碰巧遇著前方一戶人家的車壞了一個輪子,那家人的父親就急忙想把車子修理。如果當時的彼拉多是一名賢君,他應該會命人上前修理,但彼拉多卻命令兵丁必須清理道路,不得有誤,於是兵丁便不留情地把車推倒,推離路面,掉到田間,坐在車上的小孩就這樣隨著車子墮下斃命。反觀現在的高官出巡,同樣會把路封起來。

多數政客會有一種思維模式,就是誰阻我去路,對我的仕途有阻礙,就會把他剷除,正如香港政府要落實一些政策,很多時候就直截了當把很多地方拆卸,不會理會市民的訴求,只會要求別人跟著自己的方向走,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當年台灣總統出巡,當時正值午飯時間,他卻把道路都封了,究竟總統是如何看待人民?政權所看重的是權力,就如戲中的大祭司該亞法,當時的耶穌有很多的跟隨者,人們開始擁戴耶穌,其受歡迎的程度甚至高過該亞法,他意識到自己的權力開始轉移到別人身上,所以便開始了政治權力上的鬥爭。

再說彼拉多,當他的妻子勸他不要濫殺無辜,他就害怕自己因為殺了耶穌要背上罪責,但同時該亞法亦向彼拉多施壓,形容如果眼看耶穌的勢力日益坐大,甚至自封自己為猶太人的王,這樣一旦羅馬中央政府問責起來,彼拉多自己亦仕途不保,於是彼拉多作了一個民主的決定,讓民眾決定釋放一個死囚,但他萬萬料不到,民眾居然選擇釋放強盜巴拉巴,而不選擇耶穌。彼拉多自己不願作的決定就交由人民來決定,當人民作了一個和他意願不符的決定時,就把責任推到民眾的身上,他用水洗手,表明此事與自己無干。
從電影鏡頭中尋找上帝之子
很多時候,政客玩弄政權,政權可以從兩個層面去分析,首先是軍事,倘若一個地方有軍事政變,就代表當地軍隊可以控制人民,第二個層面就是由人民選舉而產生出來的政治體系,因此耶穌正在回應一場政治角力,彼拉多向耶穌展示權力,他有能力釋放死囚,耶穌卻回應只有從神而來的權力才能釋放他,彼拉多就問:「你是否猶太人的王?」耶穌就答他的國度不是在這個地上,耶穌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政權,最重要的是有跟隨的人,而真正讓人民能跟隨的政權,不是因為擁有軍隊,由軍隊去控制人民,這些權力是來自軍隊的,真正讓人民跟隨的政權的關鍵是人民的心,所以耶穌來到世上就是為要得人的心,幾千年來,很多基督徒因為相信了耶穌,而成為了耶穌的跟隨者,甘願為耶穌死,為耶穌做宣教士,為耶穌被人迫害,這個才是真真正正屬天的政權,而這個政權並不是用來爭取自己的利益,或是用來欺壓受苦的群眾,真正的政權不是煽動人民做自己認為對的決定,所謂的對錯,很多時候都是很短視的。

若然我是彼拉多,可能我也不會明白,為何一個星期前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民眾都在高呼著和撒那,彷彿在為耶穌預備道路入城,一個星期之後竟然喊著要釋放巴拉巴,要釘耶穌十字架,他們本來都認為耶穌很有權柄,有能力行很多神蹟,為何他被捕卻甚麼神蹟也沒有發生,其實耶穌有行神蹟,就在彼得為保護耶穌而砍掉大祭司侍從的耳朵時,耶穌把耳朵癒合,就是讓他們知道他有能力行神蹟,所以耶穌當時是有能力叫所有人的耳朵掉落,所有人都驚慌離去,但耶穌的政權不是用來保護自己,是用來服侍別人,並拯救失喪的靈魂。

這就是耶穌回應政權的態度。

當耶穌死時,他的罪名是猶太人的王,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是一名革命份子,他被處死的罪名就是反革命,因為他自稱是猶太人的王,但當時猶太人不能夠有王,有王就是起革命,推翻當時羅馬的政權,所以耶穌的死是被判為反革命,從此可知甚麼是政權,耶穌正正將天國的政權帶進人的心入面。

回到真實的信仰中

第二樣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宗教,電影中的大祭司該亞法負責管理當時的宗教,宗教有很多的文條和規矩要人遵守,所以當他們見到很多稅吏犯罪,便不會與他們相交,避免同流合污,但耶穌卻呼召稅吏馬太成為他的門徒,因為耶穌見馬太知道自己有錯,而且會悔改,放棄稅吏這份貪官的工作跟從耶穌,反而有法利賽人認為自己了不起,衣著光鮮,言行端莊,但耶穌卻看見他們心中的污穢。

宗教會有自己宗教的法規,但他們又如何看待人民真正的需要?當耶穌說赦免一個人的罪時,宗教正是要幫助赦免人的罪,讓人能夠回到神那裏,但那些宗教份子卻指責耶穌褻瀆,耶穌卻反問他們,究竟叫一個癱子起來行走容易,

還是寬恕人的罪容易?最後耶穌治好癱子叫他起來行走,可見宗教不只是一件外衣,不只一些規條,宗教是可以幫助別人離開罪惡,過一個新的生活。

又有另外一次耶穌去到聖殿,看見很多人在擺賣祭物,甚至在兌換銀錢,將聖殿變成一個做生意的地方,一個旅遊點,一個讓人可以賺取生計的地方,其他人來到這裏根本沒有地方祈禱,唯有在外院祈禱,所有通道都企滿了做買賣的人,可以說這種情況,是宗教和政治經濟界的官商勾結,耶穌來就是要推翻這個情況。

這個時候祭司更表示,自己是為了保住聖殿的百年基業,守住宗派掌門人留下來的教堂,於是就幫羅馬政府做事,就是要找一個代罪羔羊,來證明他們效忠羅馬,將一些他們認為有可能反革命的人入罪,他們眼看耶穌勢力坐大,於是就想以此功,因而決定要釘死耶穌。

從電影鏡頭中尋找上帝之子
宗教很多時著重認罪悔改,回轉到神的裏面,但耶穌最後卻成為宗教入面的代罪羔羊,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那些大祭司以為釘死了耶穌,找到代罪羔羊,他們就可以得一時安穩,所以在耶穌死後的一幕,在大祭司他們認為的「百年基業」中,幔子就裂開了,這裏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帳幕的幔子是將聖所和至聖所分開,人不能夠到神那裏去,最後幔子裂開了,人就能夠直接去到神那裏。

耶穌死了,聖殿卻沒有被毀,耶穌生前揚言聖殿會被毀,沒有一塊石頭放另一塊石頭上面,其實這個聖殿就是預表耶穌的身體,當然在歷史上我們看,在耶穌死後聖殿沒有即時被毀,但就在主後七十年,聖殿就被毀了,從此以色列就在人類的歷史中斷開了,亡國了,沒有聖殿,也沒有以色列國,大祭司所維繫的是一個政權,一個宗教,而真正的宗教是愛、贖罪、悔改和得著新的生命。耶穌來就是要提醒人,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我們唯有靠耶穌才能夠到神那裏去,不是靠著一些宗教禮儀,一些宏偉的教堂,而是靠著我們的心去相信神,跟隨神。

公義和慈愛的平衡

眾人將行淫的婦人帶到耶穌面前,這裏電影用了一個很有趣的處理手法,形容耶穌手執起石頭,這是聖經沒有記述的。當時群眾正正想耶穌出手,第一個出手把石頭扔向婦人,然後其他人就順利成章動手,但耶穌拿起石頭後,並沒有認同群眾的憤怒,和他們的罪性共鳴,然後鏡頭影著耶穌手拿起石頭,一段時間沒有行動,耶穌看來彷彿想要把石扔出去一樣,群眾也是這樣期待著,耶穌卻在這個時候,問了所有人一個問題,誰沒有犯過罪就可以扔這個婦人,耶穌是在向眾人的良心說話,他們就自覺有罪,就都放下了石頭離開。

當人要執行公義的時候,必先要對自己公義,但當他們發覺自己沒有公義時,唯有用慈愛去處理,很多時候人不會用公義對自己,卻以慈愛待自己,見到別人做錯會憤憤不平,卻不會察覺自己也有做不公平的事,也在影響著別人,耶穌就是要讓人看見,我們常常對別人公義,卻對自己慈愛。

那麼耶穌是怎樣處理公義呢?耶穌走到婦人的身邊,他沒有否認罪的存在,而走到婦人的身邊,對她說不要再犯罪了,耶穌正視了公義的問題,也帶出了慈愛。可是,當人面對公義和慈愛的時候,常常都會繼續犯罪,所以耶穌要處理公義和慈愛的問題時,便自己選擇走上十字架贖我們的罪,所以耶穌的死是合乎公義,也合乎慈愛,因為他還了神的公義,也表明了他的慈愛。

面對恐懼的勇氣

當人見到困難的時候,就會產生恐懼,在電影中耶穌都有流露出恐懼,知道要走上十字架時,耶穌都求父挪開他的苦杯,耶穌對十字架都有恐懼。當彼得對耶穌表示是他誓死也要跟隨耶穌時,電影中耶穌抱著彼得,頓時就看見自己將要受苦的異象,耶穌的面色也驟變,也表現出恐懼。

究竟耶穌是怎樣面對恐懼呢?一般人會產生恐懼,是因為不知道前面會發生甚麼事,對未來沒有把握,不想受痛苦。耶穌知道自己一定要受這個痛苦,唯有藉著這個痛苦,才能把天國帶到這個地上,耶穌知道自己做這些事的動機,深明白背後的意義,知道他所受的苦將要帶來更大的成功,他就能生出一份勇氣,他就不會怕這種痛苦,正如聖經上所寫:「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當耶穌在客西馬利園禱告的時候,彼得衝動把大祭司僕人的耳朵砍了,耶穌當時行了一個神蹟,就是把耳朵癒合,證明耶穌當時是有能力的,他有能力用神蹟證明自己是神,吊詭在於耶穌當時只行一個小的神蹟,然後清楚帶出不可以動刀劍去戰勝罪惡,凡動刀的難免死於刀下,然後便毅然走上十字架,面對死亡,因此勇敢並不是勇敢脫險,是無懼困難,邁向困難,以一種非暴力的抗爭邁向挑戰為真正的勇敢。

從耶穌身上,我們學到若要在困難中找到勇氣,就能找到受苦的意義和面對的方法,像大學生排除萬難,也要努力苦讀,為的是得到他們想要的學位,又如婦人一樣,因為找到生命的意義,才不怕困難把嬰兒產下,忍受生產的痛。只要我們找到意義,就能得到面對困難的勇氣。

進入更豐盛的生命

從電影鏡頭中尋找上帝之子

最後一個環節就是耶穌看生活、看民生,當時巴勒斯坦地的人都很貧窮,打漁的漁夫只有一個求生技巧,就是打漁,其中一幕就是耶穌上了彼得的船,就叫彼得下網打漁,奇怪的是,從人的角度耶穌只是一個木匠,他不是一個漁夫,所以他對水性並不熟悉,而彼得的專業是打漁,所以彼得就說打了整晚,根本就沒有魚,看水流根本就沒有魚,耶穌就對他說只管去打,他就去打,電影中耶穌做了一個手勢,耶穌把手放在水裏攪動,於是魚就來了。

很多基層生活的人靠他們的勞力和技術來糊口,今時今日在香港經濟轉型底下,就算你有你的技術也未必能找到工作,你本來可以用你的技術賺取金錢,但可能在種種原因下,你發覺生活很困苦,耶穌來到世上,他明白對漁夫來說最重要就有魚穫,本來打漁有希望,因為打了一整晚就沒有希望,耶穌將希望帶給他們。

後來又提及耶穌醫好了癱子,這個癱子不能行走,他的希望就是靠朋友帶他討飯吃,最後他的朋友帶他到耶穌那裏,這樣一個病患已久,無能力,無依無靠的人,耶穌就把他醫好了,耶穌赦免了他的罪,他就可以重獲他的生活。

面對死亡,耶穌遇上他好朋友拉撒路,一個年青有為的青年人,就這樣死了,埋葬了幾天,耶穌也落淚了,情況看來很絕望,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將人從死亡的威脅,從生活的艱難,疾病的威脅,耶穌都能夠幫助他們,用神蹟告訴人,他是神,他有能力改變人的生活。

最後一個重點就是耶穌釘十字架,我個人很喜歡看動作片,無論是古裝或時裝,主角起初被人欺負,練成一身好武功後,或是很努力練習武藝,最後就打敗所有壞人,很偉大,本來跌倒了,卻又起來,很堅毅,但我見到耶穌行了很多神蹟,眾人都覺得他有大能,但為何當他受苦時他不還手?為何他要選擇去死?

為何他不在十字架上被釘?在眾見睽睽或下一躍而下,讓所有人都相信他呢?為何耶穌要受苦?被人害、被人唾罵?

其實在現實生活我們會遇上這些事情,我們遇到生活經濟的問題,疾病和死亡的問題,我們會被人唾罵,我們會被人誤會,被人出賣,耶穌就是來經歷所有這些事情,面對死亡,又無能又無助,最後甚至失去生命。耶穌就是這樣為我們經歷這一切,最後耶穌復活,這點非常重要,生命不是單單你在地上存活到多少歲,那麼短暫,今生的生命是要為來世的生命作準備,我們在今世如何活得好,我們求神幫助我們,好好過我們的生活。

所以這套電影的尾聲提到很多耶穌的門徒都殉道,最後就是耶穌的門徒約翰,在拔摩海島為耶穌作見證,他說有一天我會離開這個世界,在天上和我的兄弟再聚在一起。其實我覺得這套電影很有深度,告訴我們地上的政權,當有權力的時候就會腐敗,去欺凌別人,天上的政權來到這個世上,改變人的心,要人跟從他不是靠暴力,而是生命的改變。

真正的宗教不是靠偉大的教堂建築,是你的心靈如何為別人捨己,領人去相信主,我們的生活雖然有困苦,神會給我們希望,主耶穌亦體會我們的困難,最後他會帶領我們進入永生,我們今生如何生活,耶穌上帝之子,他把天國的鑰匙,天國的道理,天國的生命指示給我們,所以這套電影經常出現一句金句,耶穌說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神那裏去。

甚麼叫做「Son Of God」?「Son Of God」就是主耶穌基督成為神和人的渠道,道成了肉身,在這個世上把天國的道理顯明出來,願意這套電影教導我們反思,甚麼叫政治,甚麼叫宗教,甚麼叫生命,願神幫助大家,我覺得這套電影應該值得一看再看,好讓我的反省可能更有深度,願神祝福你們,讓我們一起反省我們的人生,反省我們的社會和生命。